制动工况对锻造操作机悬挂系统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锻造操作机概述 | 第12-13页 |
1.2.1 快锻压机组简介 | 第12页 |
1.2.2 锻造操作机的作用 | 第12-13页 |
1.3 操作机主要结构 | 第13-16页 |
1.3.1 操作机夹持系统 | 第14页 |
1.3.2 操作机悬挂系统 | 第14-16页 |
1.3.3 操作机大车行走系统 | 第16页 |
1.3.4 操作机辅助系统 | 第16页 |
1.4 锻造操作机的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4.1 锻造操作机的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4.2 锻造操作机的国内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5 锻造操作机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操作机制动工况分析 | 第23-34页 |
2.1 大车行走部结构 | 第23-25页 |
2.1.1 行走部机械结构 | 第23页 |
2.1.2 行走部液压结构 | 第23-24页 |
2.1.3 制动工况分析 | 第24页 |
2.1.4 30t操作机行走部基本参数 | 第24-25页 |
2.2 操作机启动和制动加速计算 | 第25-28页 |
2.2.1 操作机启动加速度 | 第25-26页 |
2.2.2 操作机制动加速度 | 第26-28页 |
2.3 制动加速度界限计算 | 第28-30页 |
2.4 操作机制动距离控制方法 | 第30-33页 |
2.4.1 制动加速度区间内提高制动加速度 | 第30-31页 |
2.4.2 分级降速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操作机悬挂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 第34-54页 |
3.1 动力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 第34-38页 |
3.1.1 动力学建模方法 | 第34-37页 |
3.1.2 力学模型简化过程 | 第37-38页 |
3.2 操作机悬挂系统单自由度模型 | 第38-45页 |
3.2.1 简化模型分析 | 第39-41页 |
3.2.2 力学分析 | 第41-44页 |
3.2.3 建立动力学方程 | 第44-45页 |
3.3 操作机悬挂系统双自由度模型 | 第45-53页 |
3.3.1 建立悬挂系统坐标系 | 第46页 |
3.3.2 系统主要参数 | 第46-47页 |
3.3.3 关节处坐标 | 第47-48页 |
3.3.4 拉格朗日方程 | 第48-52页 |
3.3.5 标准型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悬挂系统动力学实例分析 | 第54-64页 |
4.1 龙格-库塔法 | 第54-55页 |
4.2 单自由度牛顿-欧拉模型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无缓冲装置系统振动 | 第55-56页 |
4.2.2 缓冲刚度和阻尼对系统振动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3 方案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4.3 双自由度拉格朗日模型分析 | 第60-63页 |
4.4 章节小结 | 第63-64页 |
5 基于Adams的悬挂系统仿真分析 | 第64-69页 |
5.1 Adams软件简介 | 第64-65页 |
5.2 Adams中虚拟样机的建立 | 第65-67页 |
5.3 Adams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