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山东三大秧歌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 第14-16页 |
一、鲁风古韵的鼓子秧歌 | 第14-15页 |
二、兼容并蓄的胶州秧歌 | 第15页 |
三、古朴豪放的海阳秧歌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历史进程 | 第16-22页 |
一、起步发展期(50 年代——60 年代中期) | 第16-17页 |
二、停滞低谷期(60 年代中期——70 年代后期) | 第17-18页 |
三、恢复积累期(70 年代后期——80 年代后期) | 第18-20页 |
四、繁荣发展期(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后期) | 第20页 |
五、创新发展期(90 年代后期——至今)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新面貌 | 第22-28页 |
第一节 表演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22-25页 |
一、表演时空转变 | 第22-23页 |
二、时代审美提升 | 第23-24页 |
三、社会功能转变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表演内部环境的变化 | 第25-28页 |
一、表演者 | 第25-26页 |
二、舞蹈内容 | 第26-27页 |
三、综合要素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两面性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新时代风采的体现 | 第28-34页 |
一、推进发展新路 | 第28-29页 |
二、突出时代价值 | 第29-30页 |
三、促进文化宣扬 | 第30-32页 |
四、带动相关产业 | 第32-33页 |
五、满足群众需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乡间气息弱化 | 第34-39页 |
一、泥土味道淡化 | 第34-35页 |
二、界限模糊化 | 第35-36页 |
三、观众氛围雅化 | 第36-37页 |
四、舞台置景炫化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创新发展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赛事分析 | 第39-42页 |
一、桃李杯舞蹈比赛 | 第39-42页 |
二、全国舞蹈大赛 | 第42页 |
第二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守护创新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元素运用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三部协作 | 第44-45页 |
一、走进民间 | 第44页 |
二、重视课堂 | 第44-45页 |
三、民间、课堂、舞台三部联创 | 第45页 |
第五节 山东三大秧歌舞台创作的市场化运作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