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 第15-16页 |
1.3.1 生态优先 | 第15-16页 |
1.3.2 安全为重 | 第16页 |
1.3.3 因地制宜 | 第16页 |
1.3.4 统筹建设 | 第16页 |
1.4 海绵城市技术建设模式 | 第16-18页 |
1.4.1 建设目标不同 | 第17页 |
1.4.2 构建载体不同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设施不同 | 第18页 |
1.5 重点解决问题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1 文献资料法 | 第18-19页 |
1.6.2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1.6.3 现场调查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技术案例分析 | 第20-32页 |
2.1 海绵城市的内涵 | 第20页 |
2.2 海绵城市的规划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3 海绵城市的发展 | 第21-23页 |
2.3.1 国外相关理论的发展 | 第21-22页 |
2.3.2 国内海绵城市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3 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23页 |
2.4 案例分析 | 第23-32页 |
2.4.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23-27页 |
2.4.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三章 海绵城市技术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指导 | 第32-40页 |
3.1 基于分散式微循环理念的规划设计 | 第32-33页 |
3.2 雨水调蓄系统地形规划设计 | 第33-34页 |
3.3 蓄存、渗排、净化系统的整合 | 第34-35页 |
3.4 湿地公园中海绵城市技术形式 | 第35-40页 |
3.4.1 雨水湿地 | 第35-36页 |
3.4.2 雨水花园 | 第36页 |
3.4.3 冠层截留 | 第36-37页 |
3.4.4 植草浅沟 | 第37-38页 |
3.4.5 可渗透路面铺装系统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海绵城市技术在淇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40-62页 |
4.1 项目区位 | 第40-41页 |
4.2 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4.2.1 场地及周边介绍 | 第41-42页 |
4.2.2 场地现状 | 第42-43页 |
4.3 制约因素 | 第43-44页 |
4.4 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44-45页 |
4.4.1 设计目标 | 第44页 |
4.4.2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4.5 设计策略 | 第45-51页 |
4.5.1 宏观设计策略 | 第45-51页 |
4.5.2 微观设计策略 | 第51页 |
4.6 设计构思 | 第51-53页 |
4.6.1 四区 | 第51-52页 |
4.6.2 三线 | 第52-53页 |
4.7 总体方案 | 第53-62页 |
4.7.1 总平面图 | 第53-54页 |
4.7.2 整体鸟瞰 | 第54-55页 |
4.7.3 交通组织设计 | 第55页 |
4.7.4 景观视线分析 | 第55-56页 |
4.7.5 水系结构设计 | 第56-57页 |
4.7.6 分区设计及景观意向 | 第57-59页 |
4.7.7 种植设计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研究成果及应用 | 第62-65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62页 |
5.2 应用 | 第62-65页 |
5.2.1 海绵城市—滞 | 第62页 |
5.2.2 海绵城市—蓄 | 第62-63页 |
5.2.3 海绵城市—渗 | 第63页 |
5.2.4 海绵城市—净 | 第63页 |
5.2.5 海绵城市—用 | 第63-64页 |
5.2.6 海绵城市—排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建议及结论 | 第65-68页 |
6.1 建议 | 第65-66页 |
6.2 结论 | 第66-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详细摘要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