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煤矿废弃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2 煤矿废弃地加剧矿区社会问题 | 第16页 |
1.2 国内外对煤矿废弃地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6-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总结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理论研究 | 第25-35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5-29页 |
2.1.1 煤矿废弃地的定义 | 第25页 |
2.1.2 煤矿废弃地的分类及界定 | 第25-28页 |
2.1.3 煤矿废弃地的特征 | 第28页 |
2.1.4 景观重建 | 第28-29页 |
2.1.5 景观规划 | 第29页 |
2.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2.1 棕色土方理论 | 第29-30页 |
2.2.2 景观设计学 | 第30页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0页 |
2.2.4 大地艺术理论 | 第30-31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页 |
2.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原则 | 第31-32页 |
2.3.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1-32页 |
2.3.2 生态平衡原则 | 第32页 |
2.3.3 综合利用原则 | 第32页 |
2.4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2.4.1 矿山公园模式 | 第32-33页 |
2.4.2 湿地公园模式 | 第33页 |
2.4.3 农业观光模式 | 第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案例分析引证 | 第35-42页 |
3.1 东德关税同盟煤矿矸石山废弃地景观重建案例分析 | 第35-37页 |
3.1.1 关税同盟煤矿的规划定位 | 第35页 |
3.1.2 大地艺术设计手法在煤矸石废弃地的应用 | 第35-36页 |
3.1.3 经验总结 | 第36-37页 |
3.2 唐山市南湖湿地公园规划分析 | 第37-38页 |
3.2.1 南湖湿地公园的规划定位 | 第37页 |
3.2.2 对垃圾场的生态修复 | 第37-38页 |
3.2.3 人工湿地模式在采煤塌陷区修复的应用 | 第38页 |
3.2.4 经验总结 | 第38页 |
3.3 太原西山矿区万亩生态园景观重建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3.3.1 万亩生态园的规划定位 | 第38-39页 |
3.3.2 分期规划 | 第39页 |
3.3.3 矿区荒山的植被恢复 | 第39-40页 |
3.3.4 沉灰池的景观重建 | 第40-41页 |
3.3.5 经验总结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方法研究 | 第42-50页 |
4.1 基于GIS的场地分析与定位方法 | 第42页 |
4.2 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法 | 第42-47页 |
4.2.1 土壤基质改良 | 第43-44页 |
4.2.2 植被恢复 | 第44页 |
4.2.3 煤矿废弃地专项修复 | 第44-47页 |
4.3 基于生态旅游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规划方法 | 第47-48页 |
4.3.1 生态旅游理念的引入 | 第47页 |
4.3.2 煤矿废弃地生态旅游资源发掘和归纳 | 第47-48页 |
4.3.3 分期规划 | 第48页 |
4.3.4 功能分区规划 | 第48页 |
4.3.5 专项规划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太原市西山矿区冀家沟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总体规划研究 | 第50-84页 |
5.1 规划背景 | 第50页 |
5.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0-52页 |
5.2.1 地理位置 | 第50-51页 |
5.2.2 自然环境状况 | 第51-52页 |
5.3 基于GIS的场地分析 | 第52-61页 |
5.4 景观重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5.5 冀家沟煤矿废弃地类型及规划目标 | 第62-64页 |
5.5.1 煤矿废弃地类型及分布 | 第62-63页 |
5.5.2 景观重建目标 | 第63-64页 |
5.5.3 规划原则 | 第64页 |
5.6 生态修复措施 | 第64-71页 |
5.6.1 裸露山体修复 | 第64-67页 |
5.6.2 边坡的治理 | 第67-69页 |
5.6.3 煤矸石堆治理 | 第69-70页 |
5.6.4 排土场治理 | 第70-71页 |
5.7 景观规划 | 第71-80页 |
5.7.1 分期规划目标 | 第71-73页 |
5.7.2 景观结构 | 第73页 |
5.7.3 景观功能分区 | 第73-79页 |
5.7.4 空间体系构建 | 第79-80页 |
5.8 专项规划 | 第80-83页 |
5.8.1 道路交通规划 | 第80-81页 |
5.8.2 生态旅游规划 | 第81-82页 |
5.8.3 植物景观规划 | 第82-8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详细摘要 | 第9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