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塔里木盆地和田古隆起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题目来源第11页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2-17页
        1.3.1 隆起构造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2 和田古隆起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3 不整合研究第14-15页
        1.3.4 剥蚀量估算第15-16页
        1.3.5 古构造恢复第16页
        1.3.6 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0-21页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第21-23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3-32页
    2.1 大地构造背景第23-25页
    2.2 主要构造特征第25-28页
    2.3 地层发育特征第28-32页
第3章 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特征第32-54页
    3.1 关键构造变革期及主不整合级别第32-33页
        3.1.1 关键构造变革期厘定第32页
        3.1.2 主不整合级别划分第32-33页
    3.2 主不整合发育特征第33-54页
        3.2.1 主不整合结构样式及分布第34-49页
        3.2.2 叠合不整合分布特征第49-51页
        3.2.3 叠合不整合地质意义第51-54页
第4章 和田古隆起隆升特征第54-77页
    4.1 主要研究方法第54-57页
        4.1.1 地层埋藏史分析法第54-55页
        4.1.2 地层旋回分析法第55-56页
        4.1.3 累积最小生长指数法第56-57页
    4.2 主不整合剥蚀厚度估算第57-71页
        4.2.1 剥蚀量计算方法选择依据第57-58页
        4.2.2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估算流程第58-62页
        4.2.3 碎屑岩地层剥蚀量估算流程第62-65页
        4.2.4 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顶面剥蚀厚度第65-66页
        4.2.5 中奥陶统顶面剥蚀厚度第66-67页
        4.2.6 上奥陶统顶面剥蚀厚度第67-68页
        4.2.7 中泥盆统顶面剥蚀厚度第68-69页
        4.2.8 二叠系顶面剥蚀厚度第69-70页
        4.2.9 古近系顶面剥蚀厚度第70-71页
    4.3 古隆起隆升差异分析第71-77页
第5章 和田古隆起构造变形特征与古构造恢复第77-105页
    5.1 主要断裂带变形特征第77-89页
        5.1.1 塘古巴斯凹陷西段玛东断裂带第78-82页
        5.1.2 巴楚隆起东段玛扎塔格断裂带第82-86页
        5.1.3 巴楚隆起西段色力布亚断裂带第86-88页
        5.1.4 麦盖提斜坡东段玉中断裂带第88-89页
    5.2 和田古隆起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第89-95页
        5.2.1 NE-SW向构造演化特征第89-92页
        5.2.2 NW-SE向构造演化特征第92-95页
    5.3 和田古隆起古构造恢复第95-105页
        5.3.1 古构造恢复方法第95-96页
        5.3.2 中寒武统(相当与拉平T81界面)古构造特征第96页
        5.3.3 早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8界面)古构造特征第96-97页
        5.3.4 中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4界面)古构造特征第97-99页
        5.3.5 晚奥陶世(相当于拉平T70界面)古构造特征第99-100页
        5.3.6 中泥盆世(相当于拉平T60界面)古构造特征第100页
        5.3.7 晚二叠世(相当于拉平T50界面)古构造特征第100-104页
        5.3.8 古近纪(相当于拉平T22界面)古构造特征第104-105页
第6章 和田古隆起形成过程与控制因素第105-121页
    6.1 和田古隆起构造原型第105-114页
        6.1.1 基底陆缘隆起演化阶段第105-108页
        6.1.2 早中寒武世同沉积隆起阶段第108-109页
        6.1.3 晚寒武世-奥陶纪继承性隆起阶段第109-111页
        6.1.4 志留纪-中泥盆世强烈隆起阶段第111页
        6.1.5 晚泥盆世-二叠纪隆起初始衰亡阶段第111-113页
        6.1.6 中-新生代隆起反转消亡阶段第113-114页
    6.2 和田古隆起控制因素第114-121页
        6.2.1 基底构造控制作用第114-116页
        6.2.2 周缘构造叠加作用第116-119页
        6.2.3 滑脱层调节作用第119-120页
        6.2.4 区域构造反转作用第120-121页
第7章 结论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34-13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致密性熔融石英陶瓷制备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纸浆模塑成型工艺及模具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