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景观规划与利用研究--以广东省英德茶叶世界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时势向导 | 第11页 |
1.1.2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 第11-12页 |
1.1.3 茶园发展的必要性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查阅法 | 第16页 |
1.4.2 实地调查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6-17页 |
1.4.4 实证分析法 | 第1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7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探讨农业生产景观主要问题 | 第19-30页 |
2.1 概念不清晰 | 第19-23页 |
2.1.1 社会环境的制约 | 第20-21页 |
2.1.2 研究数量少 | 第21-23页 |
2.2 景观特性不明显 | 第23-25页 |
2.2.1 农业生产景观特性丰富 | 第23-24页 |
2.2.2 景观特性表现不明显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研究差异大 | 第25-28页 |
2.3.1 国内偏重于植物造景 | 第26页 |
2.3.2 国外集中于时下社会问题 | 第26-28页 |
2.4 功能差异性大 | 第28-29页 |
2.4.1 功能景观丰富 | 第28-29页 |
2.4.2 功能差异性大 | 第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农业生产及景观利用案例研究 | 第30-41页 |
3.1 雁南飞茶田景区 | 第30-34页 |
3.1.1 项目介绍 | 第30页 |
3.1.2 总体规划 | 第30-33页 |
3.1.3 茶园景观具体表达 | 第33-34页 |
3.2 英德茶趣园 | 第34-37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34-35页 |
3.2.2 总体规划 | 第35页 |
3.2.3 茶园景观具体表达 | 第35-37页 |
3.3 安溪茶叶大观园 | 第37-39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37页 |
3.3.2 总体规划 | 第37-38页 |
3.3.3 茶园景观具体表达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茶园生产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41-51页 |
4.1 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 第41-42页 |
4.1.1 调查对象 | 第41页 |
4.1.2 调查方法 | 第41页 |
4.1.3 调查内容 | 第41-42页 |
4.2 调查结果 | 第42-47页 |
4.2.1 茶园规模 | 第42页 |
4.2.2 功能分区 | 第42-43页 |
4.2.3 生产景观活动 | 第43-44页 |
4.2.4 茶园生产景观要素 | 第44-47页 |
4.3 茶园生产景观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4.3.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4.3.2 景观特性上存在的问题 | 第48-49页 |
4.3.3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茶园生产景观规划与利用 | 第51-64页 |
5.1 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5.1.1 科学性 | 第51页 |
5.1.2 生态性 | 第51页 |
5.1.3 整体性 | 第51-52页 |
5.1.4 地域性 | 第52页 |
5.1.5 参与性 | 第52页 |
5.2 茶园生产景观规划与利用方法 | 第52-59页 |
5.2.1 整合资源,形成聚集 | 第52-53页 |
5.2.2 优化布局,专项分区 | 第53-54页 |
5.2.3 完善道路及游线规划 | 第54-55页 |
5.2.4 生态防护,优化环境 | 第55-56页 |
5.2.5 科技投入,增强工艺 | 第56-57页 |
5.2.6 设置活动,增进参与 | 第57页 |
5.2.7 展现文化,提升内涵 | 第57-58页 |
5.2.8 发现本土,营造特色 | 第58-59页 |
5.3 茶园内生产景观要素的再利用 | 第59-63页 |
5.3.1 自然生产景观要素的利用 | 第59-61页 |
5.3.2 人文生产景观要素的利用 | 第61-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广东省英德茶叶世界规划设计实践 | 第64-93页 |
6.1 现状概况 | 第64-65页 |
6.1.1 背景分析 | 第64页 |
6.1.2 项目概况 | 第64-65页 |
6.2 设计原则与主题 | 第65-66页 |
6.2.1 规划依据 | 第65页 |
6.2.2 规划理念 | 第65页 |
6.2.3 规划目标 | 第65-66页 |
6.2.4 规划原则 | 第66页 |
6.3 SWOT分析 | 第66-74页 |
6.3.1 S优势 | 第66-71页 |
6.3.2 W劣势 | 第71-72页 |
6.3.3 O机会 | 第72-73页 |
6.3.4 T挑战 | 第73-74页 |
6.3.5 SWOT结论 | 第74页 |
6.4 规划与分区 | 第74-87页 |
6.4.1 总体规划 | 第74-75页 |
6.4.2 景观结构 | 第75-76页 |
6.4.3 道路规划设计 | 第76-78页 |
6.4.4 功能分区 | 第78-87页 |
6.5 利用策略 | 第87-92页 |
6.5.1 茶资源的生态应用 | 第87-88页 |
6.5.2 景观可持续性表达 | 第88-89页 |
6.5.3 景观特性的表达 | 第89-90页 |
6.5.4 茶艺小镇的创新引入 | 第90-92页 |
6.6 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3-95页 |
7.1 结论 | 第93-94页 |
7.2 建议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