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0.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0.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1 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1.1 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17页 |
1.1.1 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16页 |
1.1.2 基础设施的特征 | 第16-17页 |
1.2 PPP模式的概述 | 第17-22页 |
1.2.1 PPP模式的内涵 | 第17-18页 |
1.2.2 PPP模式的典型结构 | 第18-19页 |
1.2.3 PPP的模式分类 | 第19-21页 |
1.2.4 PPP模式的优势 | 第21-22页 |
1.3 应用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1.3.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页 |
1.3.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22-23页 |
1.3.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23-24页 |
2 我国基础设施选择PPP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9页 |
2.1 PPP模式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2.1.1 总投资额日益增加,投融资模式日益多样化 | 第24-25页 |
2.1.2 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呈多元化趋势 | 第25-26页 |
2.1.3 应用PPP模式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增加 | 第26页 |
2.2 目前我国PP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2.2.1 约束力度不够 | 第26页 |
2.2.2 权责不明的问题严重 | 第26-27页 |
2.2.3 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 第27页 |
2.3 我国PPP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2.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7-28页 |
2.3.2 政府定位不准确 | 第28页 |
2.3.3 相关机制发展不成熟 | 第28-29页 |
3 案例分析—以首都新机场的建设为例 | 第29-34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29-31页 |
3.1.1 项目简介 | 第29页 |
3.1.2 项目背景 | 第29-30页 |
3.1.3 未来发展 | 第30-31页 |
3.2 机场采用PPP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31-32页 |
3.2.1 选择项目合作公司 | 第31页 |
3.2.2 确立项目 | 第31页 |
3.2.3 成立项目公司 | 第31-32页 |
3.2.4 招投标和项目融资 | 第32页 |
3.2.5 项目建设 | 第32页 |
3.2.6 运行管理 | 第32页 |
3.2.7 项目交接 | 第32页 |
3.3 项目公司及项目投资结构 | 第32-33页 |
3.4 首都新机场采用PPP模式的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3.4.1 促进风险的合理分配 | 第33页 |
3.4.2 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 | 第33页 |
3.4.3 缓解政府压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 第33-34页 |
4 国外的PPP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40页 |
4.1 澳大利亚经验 | 第34-35页 |
4.2 美国匹兹堡经验 | 第35-36页 |
4.3 英国经验 | 第36-37页 |
4.4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40页 |
5 我国应用PPP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5.1 加强PPP模式的法律与体制建设 | 第40-41页 |
5.1.1 完善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0页 |
5.1.2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5.1.3 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 | 第41页 |
5.2 明确PPP模式的政府界限,加强风险防范 | 第41-42页 |
5.2.1 明确市场和政府的边界 | 第41页 |
5.2.2 增强政府风险防范意识 | 第41-42页 |
5.3 加强PPP模式的项目管理建设 | 第42-44页 |
5.3.1 成立专业的PPP管理机构 | 第42页 |
5.3.2 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 第42页 |
5.3.3 完善定价机制 | 第42-44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