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1.3.1 动作捕捉方法介绍 | 第18-20页 |
| 1.3.2 上肢的动作捕捉相关方法 | 第20-22页 |
| 1.3.3 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5 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法和方案 | 第26-40页 |
| 2.1 硬件设备简介 | 第26-33页 |
| 2.1.1 Motion Analysis光学动作捕捉设备 | 第26-31页 |
| 2.1.2 5DT数据手套 | 第31-33页 |
| 2.2 系统软件平台及设计框架 | 第33-36页 |
| 2.2.1 软件实验环境和工具 | 第33-34页 |
| 2.2.2 软件设计框架 | 第34-36页 |
| 2.3 相关数学解算方法 | 第36-39页 |
| 2.3.1 刚体定点转动 | 第36-38页 |
| 2.3.2 四元数 | 第38-3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3章 手臂关节动作捕捉系统实现方案 | 第40-59页 |
| 3.1 手臂结构模型和动作捕捉方案 | 第40-43页 |
| 3.1.1 手臂结构模型 | 第40-42页 |
| 3.1.2 手臂动作捕捉方案 | 第42-43页 |
| 3.2 预测丢失标记点 | 第43-48页 |
| 3.2.1 一个丢失标记点预测 | 第43-44页 |
| 3.2.2 两个丢失标记点预测 | 第44-46页 |
| 3.2.3 三个丢失标记点预测 | 第46-48页 |
| 3.3 计算关节点空间位置 | 第48-53页 |
| 3.3.1 各个标记点模块坐标系设定 | 第48-49页 |
| 3.3.2 最小二乘法拟合球心 | 第49-52页 |
| 3.3.3 各个关节点位置计算 | 第52-53页 |
| 3.4 手臂动作捕捉结果讨论 | 第53-58页 |
| 3.4.1 标记点修复结果 | 第53-56页 |
| 3.4.2 关节位置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4章 虚拟手建模和系统实现 | 第59-75页 |
| 4.1 手部运动模型 | 第59-63页 |
| 4.1.1 手部骨骼结构 | 第59-60页 |
| 4.1.2 手部自由度设置 | 第60-63页 |
| 4.2 手指关节运动解算 | 第63-66页 |
| 4.3 手与手臂之间的坐标变换 | 第66-68页 |
| 4.4 系统实现 | 第68-72页 |
| 4.4.1 搭建光学动作捕捉系统实验环境 | 第68-69页 |
| 4.4.2 指令控制部分 | 第69-70页 |
| 4.4.3 计算渲染部分 | 第70-72页 |
| 4.5 系统检验 | 第72-7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