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相关理论与发展概况 | 第16-28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1.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6-18页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2.1.3 工业生态学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概况 | 第19-25页 |
2.2.1 国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概况 | 第19-23页 |
2.2.2 国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2.3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践 | 第25-28页 |
2.3.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践 | 第25-26页 |
2.3.2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践 | 第26页 |
2.3.3 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践 | 第26-28页 |
3 河北省工业固废现状与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8-41页 |
3.1 工业固废的内涵及危害 | 第28-31页 |
3.1.1 工业固废的概念及其污染特征 | 第28-29页 |
3.1.2 工业固废的危害 | 第29-31页 |
3.2 河北省工业固废分布现状 | 第31-32页 |
3.2.1 河北省工业固废区域分布状况 | 第31页 |
3.2.2 工业固废行业分布状况 | 第31-32页 |
3.3 河北省工业固废产生、处置与利用现状 | 第32-37页 |
3.3.1 工业固废产生情况 | 第32-34页 |
3.3.2 工业固废堆存情况 | 第34-35页 |
3.3.3 工业固废处置情况 | 第35页 |
3.3.4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情况 | 第35-37页 |
3.4 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3.4.1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3.4.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环境有待完善 | 第38-40页 |
3.4.3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 第40-41页 |
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河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 | 第41-51页 |
4.1 基于循环经济河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41-43页 |
4.1.1 实现河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42-43页 |
4.1.2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 第43页 |
4.1.3 能较好地缓解河北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提高经济效益 | 第43页 |
4.2 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构建 | 第43-51页 |
4.2.1 构建微观层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 | 第44-46页 |
4.2.2 构建中观层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 | 第46-48页 |
4.2.3 构建宏观层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模式 | 第48-51页 |
5 实现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保障措施 | 第51-58页 |
5.1 进一步完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和制度,促进其产业快速发展 | 第51-54页 |
5.1.1 放宽市场准入 | 第53页 |
5.1.2 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 第53页 |
5.1.3 差别化资金支持,创建融资环境 | 第53-54页 |
5.2 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强化和明晰其管理职能和职责 | 第54页 |
5.3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大力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 | 第54-55页 |
5.3.1 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 第54-55页 |
5.3.2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 第55页 |
5.4 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联动机制,推进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 | 第55-56页 |
5.5 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网络信息平台 | 第56-57页 |
5.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创造良好环境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1 | 第66-68页 |
附录 2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