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栖息地和景观变化对两栖类种群动态和遗传结构的影响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城市化环境下两栖类生态学研究综述 | 第20-33页 |
1.1 城市化环境下两栖类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1.1 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 | 第20-21页 |
1.1.2 栖息地质量 | 第21-24页 |
1.1.3 外来入侵物种 | 第24页 |
1.1.4 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 | 第24-25页 |
1.1.5 两栖类的扩散 | 第25-26页 |
1.1.6 两栖动物对城市化的响应 | 第26-28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8-33页 |
1.2.1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8-3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1页 |
1.2.4 本研究创新点 | 第31-32页 |
1.2.5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第二章 两栖类群落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 | 第33-60页 |
2.1 方法 | 第35-42页 |
2.1.1 研究地点概况 | 第35页 |
2.1.2 研究样点的选择 | 第35-37页 |
2.1.3 栖息地微生境因子 | 第37页 |
2.1.4 景观变量 | 第37-39页 |
2.1.5 两栖类调查 | 第39-40页 |
2.1.6 统计分析 | 第40-42页 |
2.2 结果 | 第42-54页 |
2.2.1 两栖类调查 | 第42-43页 |
2.2.2 微生境和景观变量 | 第43-44页 |
2.2.3 城市化的影响 | 第44-50页 |
2.2.4 两栖类群落对微生境和景观尺度的响应 | 第50-54页 |
2.3 讨论 | 第54-60页 |
2.3.1 城市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2 回归模型 | 第55-57页 |
2.3.3 两栖类的扩散 | 第57-58页 |
2.3.4 两栖类响应差异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城市景观结构对两栖类的多尺度效应 | 第60-82页 |
3.1 方法 | 第61-67页 |
3.1.1 研究地点 | 第61-63页 |
3.1.2 两栖类调查 | 第63页 |
3.1.3 栖息地景观分类 | 第63-66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66-67页 |
3.2 结果 | 第67-77页 |
3.2.1 两栖类调查 | 第67-68页 |
3.2.2 不同尺度的景观结构 | 第68-69页 |
3.2.3 景观结构对两栖类的影响 | 第69-77页 |
3.3 讨论 | 第77-82页 |
3.3.1 景观结构和尺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3.3.2 两栖类的响应 | 第79-82页 |
第四章 城市景观中金线蛙的遗传结构 | 第82-104页 |
4.1 方法 | 第83-86页 |
4.1.1 研究地点 | 第83-85页 |
4.1.2 DNA提取 | 第85页 |
4.1.3 DNA序列分析 | 第85-86页 |
4.2 结果 | 第86-98页 |
4.2.1 测序 | 第86-87页 |
4.2.2 序列特征和单倍型分布 | 第87-90页 |
4.2.3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90-92页 |
4.2.4 遗传距离 | 第92-93页 |
4.2.5 种群分化假设检验 | 第93-94页 |
4.2.6 分子变异等级分析 | 第94-95页 |
4.2.7 单倍型系统发生关系和网络图 | 第95-98页 |
4.3 讨论 | 第98-104页 |
4.3.1 遗传多样性 | 第98-99页 |
4.3.2 遗传差异 | 第99-102页 |
4.3.3 聚类关系 | 第102页 |
4.3.4 城市化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保护建议 | 第105-107页 |
5.3 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36页 |
附录 | 第136-146页 |
附录Ⅰ 上海市两栖动物新纪录 | 第136-144页 |
附录Ⅱ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