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王延松关于曹禺经典剧作的诗意解读与美学建构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1-55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现状第11-37页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7-52页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价值第52-55页
第一章 新解读《原野》:“永恒生死”的神秘幻象第55-100页
    第一节 古陶俑:原野大地的生命征象第55-67页
        一 “古陶俑”开启的“象征叙事”第56-60页
        二 “古陶俑”与人物的“异体同感”第60-65页
        三 “古陶俑”扮演的“死亡黑森林”第65-67页
    第二节 大提琴:原野情怀的音乐视象第67-80页
        一 《黑天使》统领的“躁动节奏”第69-74页
        二 《安魂曲》演绎的“悲悯垂怜”第74-80页
    第三节 两把条凳:生死边缘的幻真博弈第80-100页
        一 焦母与大星的“三打三扶”第81-84页
        二 金子与焦母的“六搬两跪”第84-90页
        三 仇虎与焦母的“对晃顶牛”第90-95页
        四 大星与仇虎的“不对称的较量”第95-100页
第二章 新解读《雷雨》:“悲情往复”的残酷诗意第100-133页
    第一节 听觉文本:悲悯情怀的诗意复归第100-111页
        一 “恢复”序幕与尾声:解开曹禺的心愿与心结第101-103页
        二 “唱诗班”演唱《不久长》:诗意距离与诗意声音的确立第103-111页
    第二节 视觉文本:悲剧爱情的循环往复第111-119页
        一 鲁家的删除:叙事时空的统一第112-116页
        二 飞来的天窗:“说鬼”亦“闹鬼”第116-119页
    第三节 文学文本:人物位移与主线重织第119-133页
        一 周萍:整个“雷雨”的“导火索”第119-123页
        二 周繁漪:两代悲情故事的“交叉点”第123-125页
        三 周朴园:痛失“双子”的“挫败者”第125-128页
        四 鲁侍萍:识破“人心”的“大女人”第128-133页
第三章 新解读《日出》:“自我救赎”的灵魂叙事第133-165页
    第一节 新解读:“日出”象征意旨的深度探寻第133-137页
        一 陈白露的“心灵觉醒”与“生命自觉”第133-136页
        二 陈白露与小东西和翠喜的内在人物关联第136-137页
    第二节 新叙事:在“横断面”式结构中搭建“人物金字塔”第137-152页
        一 “死亡”的“此在”:陈白露的“自我言说”与“言说自我”第137-141页
        二 陈白露的“灵魂之眼”:舞台叙事的“颠倒机制”第141-146页
        三 陈白露与小东西、翠喜组成的“人物柱型结构”第146-150页
        四 “彩色的梦”:曹禺的梦,也是陈白露的梦第150-152页
    第三节 新样式:融通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舞台呈现第152-165页
        一 舞台音乐的“两极再造”第152-155页
        二 舞台布景的“现代精神向度”第155-160页
        三 舞台灯光的“印象派”美学效果第160-165页
第四章 王延松“新解读曹禺三部曲”的美学建构第165-217页
    第一节 王延松与作家文本:诗心的碰撞·诗情的传递第165-176页
        一 “死亡意象”与“灵魂形象”:生命意绪的感知与转化第166-170页
        二 “他者出场”与“自我镜像”:人性内涵的开掘与思辨第170-176页
    第二节 王延松与舞台时空:诗化的时空·新型的观演第176-199页
        一 时间之思:叙事结构与舞台节奏的改编重构第176-191页
        二 空间之维:时间理念与人物关系的空间转化第191-199页
    第三节 王延松与演员表演:身体的转向·精神的仪式第199-217页
        一 声画同构:诗性的复苏第201-209页
        二 人偶同台:神性的回归第209-217页
参考文献第217-225页
附录:王延松创作年表第225-22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229-230页
致谢第230-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北京俗文艺演变与旗人社会研究
下一篇:清代宫廷弋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