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越甸幽灵集》研究情况概要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越甸幽灵集》基本情况介绍 | 第11-13页 |
一、《越甸幽灵集》的成书背景 | 第11-12页 |
二、《越甸幽灵集》的历代删补情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越甸幽灵集》的先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5页 |
(一)对于越南汉文小说的整体研究 | 第13-14页 |
(二)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中神话信仰的研究 | 第14页 |
(三)对于越南汉文小说思想文化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对于《越甸幽灵集》的研究 | 第15页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一)对于越南汉文小说的整体研究 | 第15-16页 |
(二)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中神话信仰的研究 | 第16页 |
(三)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中思想文化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对于《越甸幽灵集》的研究 | 第17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20页 |
一、有关《越甸幽灵集》归属类别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一)越南人自己对于《越甸幽灵集》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越南汉文小说学术界对于《越甸幽灵集》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有关王道观念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王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27页 |
第一节 王道观念的产生 | 第21-24页 |
第二节 王道观念的形成 | 第22页 |
一、王道观念中的以民为重 | 第22页 |
二、王道观念中的王霸之辩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王道观念的局限 | 第24-26页 |
一、王者非圣 | 第24-25页 |
二、圣者非王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王道观念在越南的传播 | 第27-34页 |
第一节 王道观念的南传过程 | 第27-29页 |
一、在交州做太守的循吏 | 第27-28页 |
二、迁往交州的知识分子 | 第28-29页 |
(一)因避战乱而迁徙 | 第28页 |
(二)因政治上的贬谪 | 第28页 |
(三)因不满中原统治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越南对王道观念的接受 | 第29-32页 |
一、国家政策的制定 | 第29-31页 |
二、越南知识分子的参与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中越民间的交流 | 第32-34页 |
一、书商间的民间商业交流 | 第32页 |
二.佛教禅师与中原知识分子的交往 | 第32页 |
三、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从《越甸幽灵集》看王道观念在越南的变异过程 | 第34-51页 |
第一节 利用母神崇拜作为传播王道观念的工具 | 第34-39页 |
一、母神显灵意味着王道世界的构建 | 第35-36页 |
二、母神显灵保护着王道观念的实施 | 第36-37页 |
三、母神的负面特性鞭策君主的行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利用信尚鬼怪的风俗作为传播王道观念的工具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利用征兆之说作为传播王道观念的工具 | 第42-45页 |
一、五色祥气 | 第42-43页 |
二、飞鸦三匝 | 第43页 |
三、五德祥瑞 | 第43-44页 |
四、奇梦怀孕 | 第44-45页 |
第四节 利用佛道文化作为传播王道观念的工具 | 第45-50页 |
一、僧侣和道士成为王道观念的解释人 | 第45-46页 |
二、佛道思想以符号化形式代表王道观念 | 第46-49页 |
三、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传播王道观念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越甸幽灵集》的王道观念对越南民族文化形成的影响 | 第51-62页 |
第一节 以王道观念为抓手,重构越南民族悠久的历史 | 第51-53页 |
第二节 以王道观念为推手,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53-55页 |
一、构造了以雄王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共同体 | 第53页 |
二、建立以本民族为中心的藩属关系网 | 第53-54页 |
三、确立以儒家王道观念为核心的道德风貌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以王道观念为核心,建立社会的伦理秩序 | 第55-62页 |
一、神灵之间的伦理秩序 | 第55-56页 |
二、民众之间的伦理秩序 | 第56-57页 |
三、儒士阶层对建立伦理秩序的决定性作用 | 第57-62页 |
(一)以《春秋》和《左传》代指王道观念 | 第58-59页 |
(二)以简化和世俗化的方式宣传忠、孝、节、义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附录 1 | 第63-64页 |
附录 2 | 第64-68页 |
附录 3 | 第68-70页 |
附录 4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