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课题研究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课题研究来源 | 第16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7-19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3.3 研究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3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23页 |
1.5.3 对比分析法 | 第23页 |
1.5.4 回归分析法 | 第23页 |
1.5.5 归纳总结法 | 第23-24页 |
1.5.6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25-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1.1 高速铁路的概念 | 第25页 |
2.1.2 中小型高速铁路客运站的概念 | 第25-27页 |
2.1.3 站前广场的概念 | 第27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2.2.1 建筑类型学的研究 | 第27-28页 |
2.2.2 连接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图底理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铁站站前广场形态分析 | 第31-47页 |
3.1 站前广场比例 | 第31-35页 |
3.1.1 广场基面长宽比与人体感受 | 第31页 |
3.1.2 与大型城市站点对比 | 第31-34页 |
3.1.3 与日本新干线对比 | 第34-35页 |
3.2 站前广场形状 | 第35-38页 |
3.2.1 京沪线、武广线广场基面形状 | 第35-37页 |
3.2.2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广场基面形状 | 第37页 |
3.2.3 京沪线、武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广场基面形状对比 | 第37-38页 |
3.2.4 京沪线、武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广场基面差异原因 | 第38页 |
3.3 站前广场布局 | 第38-40页 |
3.3.1 京沪线、武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站前广场功能区块布局模式归纳 | 第38-40页 |
3.3.2 京沪线、武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站前广场功能区块布局模式规律 | 第40页 |
3.3.3 京沪线、武广线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站前广场功能区块布局模式规律原因 | 第40页 |
3.4 图底关系 | 第40-46页 |
3.4.1 客站核心区图底关系 | 第40-43页 |
3.4.2 站前广场图底关系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高铁路站站前广场规模分析 | 第47-65页 |
4.1 站前广场规模 | 第48-50页 |
4.1.1 不同等级站点站前广场规模数据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4.1.2 不同线路站点站前广场规模数据对比分析 | 第50页 |
4.2 站前广场规模影响因子 | 第50-63页 |
4.2.1 影响因子 | 第50页 |
4.2.2 数据获取 | 第50-51页 |
4.2.3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4.2.4 回归分析 | 第5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3.1 问题与原因 | 第63-64页 |
4.3.2 建议 | 第64-65页 |
第5章 合肥南站站前广场案例分析 | 第65-85页 |
5.1 合肥南站基本信息 | 第65-71页 |
5.1.1 站点地理区位 | 第65-66页 |
5.1.2 站点概况 | 第66页 |
5.1.3 设计定位、理念 | 第66-71页 |
5.2 合肥南站站前广场特点 | 第71-77页 |
5.2.1 广场概况 | 第71-72页 |
5.2.2 广场比例 | 第72-73页 |
5.2.3 广场形状 | 第73页 |
5.2.4 广场布局 | 第73-74页 |
5.2.5 广场图底关系 | 第74-76页 |
5.2.6 广场规模 | 第76-77页 |
5.3 合肥南站站前广场实地调研 | 第77-84页 |
5.3.1 问题发现及原因分析 | 第77-81页 |
5.3.2 设计建议 | 第81-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页 |
6.2 局限性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