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生姜的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 ·萜类化合物 | 第10-11页 |
| ·酚类化合物 | 第11页 |
| ·甙类化合物 | 第11页 |
| ·生姜的药理作用 | 第11-15页 |
| ·降血脂和血糖的作用 | 第12页 |
| ·抗凝血作用 | 第12页 |
| ·抗炎和止痛作用 | 第12-13页 |
| ·保肝利胆作用 | 第13页 |
| ·止吐的作用 | 第13-14页 |
| ·抗氧化的作用 | 第14页 |
| ·抗菌作用 | 第14页 |
| ·组织保护和抗辐射作用 | 第14-15页 |
| ·抗肿瘤作用 | 第15页 |
| ·逆流色谱技术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逆流色谱的起源 | 第15页 |
| ·逆流色谱的工作原理 | 第15页 |
| ·逆流色谱的优点 | 第15-16页 |
| ·闪式高速逆流色谱概述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生姜中酚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 第19-37页 |
| ·生姜中酚类成分的提取 | 第19-2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 ·方法 | 第19-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页 |
| ·乙酸乙酯相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 | 第20-2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3页 |
|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FrA和FrB | 第23-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 ·制备型高效液相纯化HSCCC洗脱组分 | 第32-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第3章 结构鉴定 | 第37-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 ·化合物Ⅰ | 第37-39页 |
| ·化合物Ⅱ | 第39-40页 |
| ·化合物Ⅲ | 第40-41页 |
| ·化合物Ⅳ | 第41-42页 |
| ·化合物Ⅴ | 第42-44页 |
| 第4章 高活性成分6-姜酚和6-姜烯酚闪式分离制备 | 第44-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仪器 | 第44页 |
| ·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 ·溶剂系统的选择 | 第45页 |
| ·薄层色谱法(TLC)检测 | 第45-46页 |
| ·分析型HSCCC检测 | 第46-47页 |
| ·6-姜酚,6-姜烯酚FHSCCC分离制备 | 第47页 |
| ·分析型高效液相(HPLC)分析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 ·溶剂系统的选择 | 第48-50页 |
| ·分析型HSCCC检测结果 | 第50页 |
| ·分析型HSCCC分离后HPLC分析 | 第50-51页 |
| ·制备型HSCCC-D400闪式分离制备6-姜酚和6-姜烯酚 | 第51-52页 |
| ·制备型HSCCC-D400分离后HPLC分析 | 第52-53页 |
| ·制备型HSCCC-D1200闪式分离制备6-姜酚,6-姜烯酚 | 第53-54页 |
| ·制备型HSCCC-D1200分离后HPLC分析 | 第54-55页 |
| ·制备型HSCCC-DL1200闪式分离制备6-姜酚和6-姜烯酚 | 第55-56页 |
| ·制备型HSCCC-DL1200分离后HPLC分析 | 第56-57页 |
| ·制备型HSCCC-D9000闪式分离制备6-姜酚,6-姜烯酚 | 第57-58页 |
| ·制备型HSCCC-D9000分离后HPLC分析 | 第58-59页 |
| ·分离效率的比较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附图 | 第69-79页 |
| 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