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数学课程改革对评价的新要求 | 第9-10页 |
1.1.2 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 第10页 |
1.1.3 “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 | 第10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1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法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4.3 访谈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2.1 形成性评价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2.1.1 形成性评价的涵义与发展 | 第13-15页 |
2.1.2 本研究中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 第15页 |
2.2 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 | 第15-16页 |
2.3 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4 课堂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7-18页 |
2.4.3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构建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分析框架 | 第19-25页 |
3.1 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核心要素分析 | 第19-22页 |
3.1.1 萨德勒的观点 | 第19页 |
3.1.2 赫里蒂奇的观点 | 第19-21页 |
3.1.3 斯蒂金斯的观点 | 第21-22页 |
3.1.4 观点概述 | 第22页 |
3.2 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分析框架 | 第22-25页 |
3.2.1 理解形成性评价 | 第22-23页 |
3.2.2 明确学习目标 | 第23页 |
3.2.3 收集和解释学习信息 | 第23-24页 |
3.2.4 进行有效反馈 | 第24页 |
3.2.5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第24-25页 |
第4章 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4.1 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25-29页 |
4.1.1 问卷的编制 | 第25页 |
4.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5-26页 |
4.1.3 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26页 |
4.1.4 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 第26-29页 |
4.2 访谈与分析 | 第29-33页 |
4.2.1 访谈目的 | 第29页 |
4.2.2 访谈对象 | 第29-30页 |
4.2.3 访谈记录 | 第30-31页 |
4.2.4 访谈分析 | 第31-33页 |
第5章 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存问题 | 第33-37页 |
5.1 教师的评价观念及评价素养方面 | 第33-34页 |
5.1.1 对评价改革方向的认识方面 | 第33页 |
5.1.2 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方面 | 第33页 |
5.1.3 课堂评价的理论方面 | 第33-34页 |
5.1.4 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视方面 | 第34页 |
5.2 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方面 | 第34-37页 |
5.2.1 评价功能方面 | 第34页 |
5.2.2 评价主体方面 | 第34-35页 |
5.2.3 评价方法方面 | 第35页 |
5.2.4 对评价结果的反馈 | 第35-37页 |
第6章 改善初中数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的对策 | 第37-47页 |
6.1 社会方面 | 第37-38页 |
6.1.1 推进课堂评价制度改革 | 第37-38页 |
6.1.2 加强课堂评价理论的研究 | 第38页 |
6.1.3 学生成绩评定权重的改变 | 第38页 |
6.2 学校方面 | 第38-39页 |
6.2.1 开设课堂评价相关课程 | 第38-39页 |
6.2.2 开展教师评价教育培训 | 第39页 |
6.3 教师自身方面 | 第39-40页 |
6.3.1 改变自身的课堂评价观念 | 第39页 |
6.3.2 提高课堂评价素养 | 第39-40页 |
6.4 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方面 | 第40-47页 |
6.4.1 评价目标的设计 | 第40-41页 |
6.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2页 |
6.4.3 有效反馈原则 | 第42-44页 |
6.4.4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第44-47页 |
第7章 结语 | 第47-49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47页 |
7.2 研究反思 | 第47-4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附录一 | 第53-55页 |
附录二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