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污染物负荷通量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通量 | 第14-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水环境承载力 | 第15-18页 |
1.3.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 第15-16页 |
1.3.2 水环境承载力特征 | 第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太湖流域总氮和总磷污染物水质研究 | 第20-32页 |
2.1 太湖流域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研究重点及思路 | 第20-21页 |
2.2 太湖流域现状 | 第21-23页 |
2.2.1 太湖流域大中型湖泊,水库形态特征 | 第21页 |
2.2.2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2.2.3 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域规划概况 | 第22-23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3.1 数据采集 | 第23-24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太湖流域总氮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 | 第24-26页 |
2.4.2 太湖流域总磷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 | 第26-27页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27-32页 |
2.5.1 总氮污染物年变化规律明显 | 第27-30页 |
2.5.2 总磷污染物年变化波动较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太湖流域污染物负荷通量研究 | 第32-42页 |
3.1 太湖水量平衡基本理论 | 第32页 |
3.2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通量基本理论 | 第32-33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3.1 水量监测方法及点位选择 | 第33-34页 |
3.3.2 水质监测方法 | 第34页 |
3.3.3 数据采集和来源 | 第34页 |
3.3.4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4.1 出入太湖水量平衡计算分析 | 第34-35页 |
3.4.2 出入太湖流域污染物负荷通量分析 | 第35-39页 |
3.5 讨论与结论 | 第39-42页 |
3.5.1 污染负荷通量规律 | 第39-41页 |
3.5.2 误差控制措施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42-56页 |
4.1 理论与方法 | 第42-43页 |
4.1.1 水环境容量基本理论 | 第42页 |
4.1.2 水环境承载力基本概念 | 第42-43页 |
4.1.3 水环境承载率基本概念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2.1 污染物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3-44页 |
4.2.2 水环境承载率计算 | 第44页 |
4.2.3 水环境承载力模型 | 第44-45页 |
4.2.4 污染物负荷总量目标及削减量计算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4.3.1 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3.2 水环境承载率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3.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3.4 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削减量分析 | 第54页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54-56页 |
4.4.1 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讨论 | 第54-55页 |
4.4.2 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62页 |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5.1.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5.1.2 建议 | 第57-59页 |
5.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59-62页 |
5.2.1 不足之处 | 第59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