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水污染与生物降解 | 第11-13页 |
1.2 N-乙烯基吡咯烷酮概述 | 第13-16页 |
1.2.1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物化性质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2.2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3 N-乙烯基吡咯烷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概述 | 第16-19页 |
1.3.1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6页 |
1.3.2 微生物固定化方法 | 第16-18页 |
1.3.3 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 第18-19页 |
1.3.4 微生物固定化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4.1 固定化微生物对含氮废水的处理 | 第19-20页 |
1.4.2 固定化微生物对印染废水的处理 | 第20-21页 |
1.4.3 固定化微生物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 第21页 |
1.4.4 固定化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 | 第21-22页 |
1.5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6.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NVP降解菌的分离、鉴定与生长条件的研究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培养基、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1.2 NVP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1.3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 第25页 |
2.1.4 NVP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 | 第25-26页 |
2.1.5 降解菌株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6页 |
2.1.6 降解菌株的16S rRNA序列的PCR扩增及测序 | 第26页 |
2.1.7 降解菌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与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 第26页 |
2.1.8 环境条件对菌株ZF1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2.2.1 NVP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 | 第27-28页 |
2.2.2 降解菌株ZF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其鉴定 | 第28-29页 |
2.2.3 菌株ZF1系统发育树的的建立其初步鉴定 | 第29-30页 |
2.2.4 菌株ZF1在LB中的生长曲线 | 第30-31页 |
2.2.5 环境条件对菌株ZF1生长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NVP降解菌ZF1降解性能的研究 | 第37-43页 |
3.1 试剂与方法 | 第37-38页 |
3.1.1 培养基、菌悬液制备和仪器 | 第37页 |
3.1.2 NVP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1.3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1.4 菌株ZF1利用NVP的生长降解曲线 | 第37页 |
3.1.5 环境条件对ZF1降解NVP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3.2.1 ZF1利用NVP的生长降解曲线 | 第38页 |
3.2.2 环境条件对ZF1降解NVP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NVP降解菌ZF1的竹炭固定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43-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菌株ZF1的竹炭固定化 | 第43页 |
4.1.2 竹炭固定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3页 |
4.1.3 竹炭固定菌对NVP的降解实验 | 第43页 |
4.1.4 游离菌和固定菌对NVP降解的对比 | 第43-44页 |
4.1.5 竹炭固定菌的重复利用及其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4.2.1 竹炭固定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4.2.2 竹炭固定菌对NVP的降解效果 | 第45-46页 |
4.2.3 游离菌和固定菌对NVP降解的对比 | 第46-47页 |
4.2.4 竹炭固定菌的重复利用效果 | 第47-49页 |
4.2.5 竹炭固定菌重复利用的动力学研究 | 第49-53页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游离菌和固定菌降解NVP模拟废水的试验研究 | 第55-59页 |
5.1 材料与反应器 | 第55页 |
5.2 SBR反应器的运行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9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59-61页 |
6.2.1 创新点 | 第59-60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研究中获得的相关DNA序列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