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休闲游憩导向的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再开发 | 第13-14页 |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与行为:一个新课题 | 第14-15页 |
·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理论层面 | 第15-16页 |
·实践层面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53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21-31页 |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 第21-22页 |
·国外城市滨水区研究 | 第22-26页 |
·国内城市滨水区研究 | 第26-31页 |
·休闲空间与空间行为 | 第31-44页 |
·休闲的概念 | 第31-33页 |
·休闲空间概念及其构成 | 第33-37页 |
·城市休闲空间 | 第37-39页 |
·休闲空间行为 | 第39-41页 |
·休闲行为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感知 | 第44-51页 |
·感知的概念 | 第44-45页 |
·感知与情感 | 第45-48页 |
·感知与行为 | 第48-51页 |
·相关理论分析 | 第51-53页 |
·行为地理学 | 第51页 |
·休闲机会谱 | 第51-52页 |
·城市空间场所理论 | 第52-53页 |
3 研究设计与变量测量 | 第53-67页 |
·研究构思 | 第53-59页 |
·研究构思与初始模型 | 第53-54页 |
·专家意见征询 | 第54-59页 |
·问卷设计 | 第59-61页 |
·问卷设计 | 第59页 |
·变量测量 | 第59-61页 |
·问卷前测 | 第61-6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数据分析结果 | 第63-67页 |
4 模型构建与假说 | 第67-83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7-71页 |
·样本描述 | 第67-70页 |
·数据描述 | 第70-71页 |
·因子分析 | 第71-80页 |
·空间感知的因子分析 | 第73-77页 |
·情感评价的因子分析 | 第77-78页 |
·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 第78-79页 |
·行为意愿的因子分析 | 第79-80页 |
·研究模型及其假设 | 第80-83页 |
·研究假设 | 第80-82页 |
·研究模型 | 第82-83页 |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83-111页 |
·相关分析 | 第83-84页 |
·空间感知因素与情感评价、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 第83页 |
·情感评价、满意度与行为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83-84页 |
·空间感知因素与行为意愿的相关关系 | 第84页 |
·假设检验 | 第84-92页 |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修正 | 第86-89页 |
·模型的二次修改与确定 | 第89-91页 |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91-92页 |
·方差分析 | 第92-111页 |
·人口属性特征的方差分析 | 第92-104页 |
·休闲行为特征的方差分析 | 第104-11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9页 |
·研究结论 | 第111-113页 |
·本研究对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的启示 | 第113-117页 |
·基于"环境——行为"的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原则 | 第113-114页 |
·传承城市滨水文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 第114-115页 |
·塑造休闲空间个性,引导健康休闲业态 | 第115-117页 |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附录1 | 第131-133页 |
附录2 | 第133-135页 |
附录3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