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25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机遇 | 第17页 |
·探索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 第17-18页 |
·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与开发 | 第18-19页 |
·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剂 | 第19-20页 |
·技术层面 | 第19-20页 |
·农业的产业内涵层面 | 第20页 |
·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 第20-23页 |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第20-21页 |
·回归自然的需求 | 第21-23页 |
·经济效益和就业压力促进了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的从业意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农业的多功能理论 | 第25-31页 |
·农业多功能特性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休闲观光农业的多种功能 | 第28-31页 |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优化产业结构 | 第28-29页 |
·有利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调整 | 第29页 |
·有利于摆脱农业发展困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29-30页 |
·促进信息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 第30页 |
·休闲观光农业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 第31-36页 |
·概念 | 第31-32页 |
·休闲观光农业的性质 | 第32页 |
·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 | 第32-33页 |
·农游合一的双重属性 | 第32页 |
·生态性 | 第32-33页 |
·科技性 | 第33页 |
·社会文化性 | 第33页 |
·类型 | 第33-35页 |
·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 | 第36-59页 |
·国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萌芽阶段 | 第36页 |
·观光阶段 | 第36-37页 |
·度假阶段 | 第37页 |
·现代科技型农业及租赁阶段 | 第37-38页 |
·国内 | 第38-59页 |
·发展进程概况 | 第38-44页 |
·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第44-52页 |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52-53页 |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点 | 第53-54页 |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9页 |
第五章 研究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理论 | 第59-67页 |
·休闲经济学理论 | 第59-60页 |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 | 第60-61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61-62页 |
·行为科学理论和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62页 |
·生态学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62-64页 |
·规划设计理论 | 第64-6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65-67页 |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第65-66页 |
·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66页 |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66-67页 |
第六章 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客源调查分析 | 第67-74页 |
·调查方法及内容 | 第67页 |
·调查结果 | 第67-74页 |
·客源背景情况分析 | 第67-69页 |
·游客行为分析 | 第69-72页 |
·游客满意度 | 第72-74页 |
第七章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设计案例—平望镇农业示范园 | 第74-110页 |
·总论 | 第74-75页 |
·园区建设背景 | 第74页 |
·设计依据 | 第74页 |
·示范园区范围 | 第74页 |
·示范园建设内容安排 | 第74-75页 |
·示范区概况 | 第75-78页 |
·地理位置 | 第75页 |
·自然资源与环境 | 第75-76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76-77页 |
·社会发展状况 | 第77页 |
·农业发展状况 | 第77-78页 |
·SWOT分析 | 第78-79页 |
·优势(Strengths) | 第78页 |
·弱势(Weaknesses) | 第78页 |
·机会(Opportunities) | 第78-79页 |
·威胁(Threats) | 第79页 |
·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 | 第79-81页 |
·功能定位 | 第79-80页 |
·产品定位 | 第80-81页 |
·以中高档消费群体为主的市场定位 | 第81页 |
·形象定位 | 第81页 |
·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设计原则 | 第81-85页 |
·发展目标 | 第81页 |
·指导思想 | 第81-82页 |
·设计原则 | 第82-84页 |
·主要建设模式 | 第84-85页 |
·整体布局 | 第85-94页 |
·一街(休闲文化街) | 第86页 |
·五区 | 第86-92页 |
·八园 | 第92-94页 |
·专项设计 | 第94-103页 |
·农业栽培技术 | 第94-96页 |
·道路交通布局 | 第96-97页 |
·建筑布局设计 | 第97页 |
·绿化布局设计 | 第97-98页 |
·给、排水设计 | 第98-99页 |
·电力电讯布局 | 第99页 |
·消防设施布局 | 第99-100页 |
·环境保护设计 | 第100页 |
·弱电系统设计 | 第100-102页 |
·标识系统设计 | 第102页 |
·游客容量设计 | 第102-103页 |
·效益分析 | 第103-105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104-105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105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105页 |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 第105-108页 |
·园区组织管理 | 第105-107页 |
·园区运行机制 | 第107-108页 |
·园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108-110页 |
·统一认识,积极支持 | 第108页 |
·加强服务,健全组织 | 第108页 |
·立足高起点,突出高效益 | 第108页 |
·瞄准市场,注意宣传 | 第108页 |
·加强技术和人才贮备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