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法团主义视角下我国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论第9-18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9-10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一、研究目的第10页
        二、理论意义第10-11页
        三、现实意义第11页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12页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2-16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16-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6页
        二、论文结构第16-18页
第一章 法团主义理论概述第18-25页
    第一节 法团主义理论背景第18-20页
    第二节 法团主义理论内涵第20-22页
        一、法团主义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第20页
        二、法团主义的概念界定第20页
        三、法团主义的主要特征第20-21页
        四、法团主义的结构及意义第21-22页
    第三节 法团主义的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适用性分析第22-25页
        一、法团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基础第22-23页
        二、法团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基础第23页
        三、法团主义在中国的社会基础第23-24页
        四、法团主义在中国的组织基础第24页
        五、法团主义在中国的制度基础第24-25页
第二章 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实践的现状分析第25-45页
    第一节 枢纽型社会组织提出的背景及意义第25-28页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提出背景第25-26页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界定及其现实意义第26-28页
    第二节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法团主义特征第28-32页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过程的法团主义特征第28-29页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结构的法团主义特征第29页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运作过程的法团主义特征第29-32页
    第三节 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SWOC分析第32-36页
        一、优势(Strengths)第32-33页
        二、劣势(Weaknesses)第33-35页
        三、机遇(Opportunities)第35-36页
        四、挑战(Challenges)第36页
    第四节 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实践探索第36-45页
        一、北京模式第37-41页
        二、上海模式第41-42页
        三、广东模式第42-44页
        四、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和经验启发第44-45页
第三章 法团主义视角下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5-49页
    第一节 理论上可能产生的问题和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问题第45-47页
        一、法团主义理论分析下可能出现的问题第45-46页
        二、工会转型枢纽型社会组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第二节 法团主义引入下新的解决路径第47-49页
        一、成熟的法团主义对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的弥补第47-48页
        二、法团主义理论在分析国家-社会关系上的独特优势第48页
        三、解决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法团主义模式共同问题的需要第48-49页
第四章 法团主义视角下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思路和措施第49-57页
    第一节 宏观思路第49-52页
        一、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要实现的目标第49-50页
        二、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应定位的角色第50-51页
        三、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需遵循的原则第51-52页
        四、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第52页
    第二节 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具体措施第52-57页
        一、政府层面第53页
        二、工会层面第53-56页
        三、一般社会组织层面第56-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昆明市“公交都市”创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下一篇:机关单位退休干部管理研究--以云南省民政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