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11-14页 |
(二) 金融集聚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 福建金融集聚与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 第17页 |
(四)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三)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20-23页 |
(一) 创新点 | 第20-21页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21-23页 |
第一章 金融集聚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第一节 金融集聚理论 | 第23-26页 |
一、金融集聚的内涵 | 第23页 |
二、金融集聚产生的动因 | 第23-25页 |
三、金融集聚的效应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区域金融中心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一、区位优势理论 | 第26-27页 |
二、规模经济理论 | 第27-28页 |
三、金融地理学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福建金融集聚与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概况 | 第31-45页 |
第一节 福建金融集聚发展水平评价 | 第31-35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32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32-34页 |
三、结论分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福建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 | 第35-39页 |
一、区位优势 | 第35-36页 |
二、战略支撑 | 第36-37页 |
三、经济基础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福建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瓶颈 | 第39-45页 |
一、区域金融集聚水平不高 | 第39-42页 |
二、区域金融系统发育不健全 | 第42-43页 |
三、闽台经济合作尚不深入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金融集聚视角下福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空间定位 | 第45-57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45-48页 |
一、Moran'I指数检验 | 第45-46页 |
二、威尔逊模型 | 第46-48页 |
三、小结 | 第48页 |
第二节 福建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二、基于Moran'I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9-50页 |
三、与广东的比较 | 第50-52页 |
四、分析小结 | 第52页 |
第三节 福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城市定位 | 第52-56页 |
一、辐射范围计算 | 第52-54页 |
二、与广东的比较 | 第54-55页 |
三、分析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实证分析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金融集聚视角下福建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 第57-69页 |
第一节 建设双核型区域性金融中心 | 第57-63页 |
一、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空间结构 | 第58-60页 |
二、提高福厦双核心金融集聚水平 | 第60-62页 |
三、激发非核心城市金融发展活力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环境 | 第63-66页 |
一、加快金融业向民间资本开放 | 第64页 |
二、加快发展区域资本市场 | 第64-65页 |
三、完善区域金融信用环境 | 第65页 |
四、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 | 第65-66页 |
第三节 加快推进闽台经济合作 | 第66-69页 |
一、深化闽台产业金融合作 | 第66-67页 |
二、优化闽台经贸合作环境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件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