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与监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一、互联网金融 | 第16-17页 |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 | 第17-18页 |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 | 第18页 |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4页 |
一、金融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二、不完全信息理论 | 第20页 |
三、金融监管理论 | 第20-21页 |
四、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风险表现 | 第24-40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4-32页 |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突飞猛进 | 第24-31页 |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未来趋势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凸显 | 第32-37页 |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表现 | 第32-35页 |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成因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与监管的必要性 | 第37-40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 第40-62页 |
第一节 VaR金融风险度量方法 | 第40-44页 |
一、VaR风险度量方法概述 | 第40-41页 |
二、VaR的估计方法 | 第41-42页 |
三、VaR在金融风险度量与监管中的应用和缺陷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基于VaR的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44-55页 |
一、GARCH模型的理论概述 | 第44-46页 |
二、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6-55页 |
第三节 基于VaR的阿里小贷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55-62页 |
一、模型概述 | 第55页 |
二、定量分析 | 第55-59页 |
三、模型的评价 | 第59-62页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62-68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现状 | 第62-64页 |
一、第三方支付监管 | 第62-63页 |
二、人人贷监管 | 第63页 |
三、众筹融资监管 | 第63页 |
四、网络银行、网络保险及其他网络平台监管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64-68页 |
一、监管法律缺失,无法可依 | 第64-65页 |
二、金融监管制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相适应 | 第65页 |
三、监管手段和技术创新不足 | 第65-66页 |
四、监管专业人才匮乏 | 第66页 |
五、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68-80页 |
第一节 国外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经验借鉴 | 第68-72页 |
一、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 第68-69页 |
二、英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 第69-70页 |
三、日本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 第70页 |
四、各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 第70-72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72-73页 |
一、依法监管 | 第72页 |
二、适度监管 | 第72页 |
三、分类监管 | 第72-73页 |
四、协同监管 | 第73页 |
五、创新监管 | 第73页 |
第三节 强化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举措 | 第73-80页 |
一、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 第74-75页 |
二、构建监管协作机制 | 第75-77页 |
三、健全社会征信系统 | 第77页 |
四、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 第77-78页 |
五、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