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结构及路由算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2 现代地震勘探仪器通信系统第15页
    1.3 国内外无线地震勘探仪器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5-20页
        1.3.1 国外无线地震勘探仪器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6-20页
        1.3.2 国内无线地震勘探仪器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0页
    1.4 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0-29页
        1.4.1 网络连通性和路由协议分析第20-27页
        1.4.2 无线地震勘探仪器网络研究现状第27-29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第29-31页
        1.5.1 论文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2 论文结构安排第30-31页
第2章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无线自组网络第31-45页
    2.1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的构成第31-32页
    2.2 无线自组网络通信技术第32-39页
        2.2.1 Wi-Fi通信协议第33-36页
        2.2.2 蓝牙通信协议第36页
        2.2.3 Zigbee通信协议第36-37页
        2.2.4 短距离通信协议第37页
        2.2.5 比较四种无线通信协议性能第37-39页
    2.3 基于Wi-Fi无线通信协议的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第39-41页
    2.4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基站部署分析第41-43页
        2.4.1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单基站部署分析第41-42页
        2.4.2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多基站部署分析第42-43页
    2.5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生命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第43-44页
    2.6 本章总结第44-45页
第3章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全局优化研究第45-67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代理模型的建立第46-53页
        3.2.1 样本点的选择第46-47页
        3.2.2 代理模型分析第47-53页
    3.3 基于遗传算法和Kriging代理函数模型的全局优化第53-57页
        3.3.1 建立Kriging代理函数模型第53-55页
        3.3.2 问题描述第55-56页
        3.3.3 遗传算法第56页
        3.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第56-57页
    3.4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生命时间计算第57-62页
        3.4.1 采集地震数据能量消耗的计算第58页
        3.4.2 采集地震数据能量消耗的计算第58-59页
        3.4.3 网络生命时间的计算第59-60页
        3.4.4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建立Kriging代理函数模型第60-62页
    3.5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全局优化分析第62-65页
        3.5.1 全局优化目标函数第62-63页
        3.5.2 参数变量设置和全局优化第63-65页
        3.5.3 全局优化结果分析第65页
    3.6 结论第65-67页
第4章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基站部署算法研究第67-101页
    4.1 引言第67-69页
    4.2 网络系统模型与问题分析第69-72页
        4.2.1 网络场景第69页
        4.2.2 网络能量模型第69-70页
        4.2.3 基站部署问题描述第70-72页
    4.3 最佳数量基站部署算法设计与分析第72-80页
        4.3.1 分布式簇群形成算法第73-75页
        4.3.2 最佳基站部署算法第75-78页
        4.3.3 最佳数量基站部署算法实现与分析第78-80页
    4.4 k个基站优化部署算法设计与分析第80-90页
        4.4.1 多项式时间优化基站部署算法第80-83页
        4.4.2 (2-(?))近似优化基站部署算法第83-90页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90-98页
        4.5.1 最佳数量基站部署算法仿真分析第91-95页
        4.5.2 k个基站优化部署算法仿真分析第95-98页
    4.6 本章小结第98-101页
第5章 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网络路由算法设计第101-117页
    5.1 引言第101-102页
    5.2 网络能量模型和问题分析第102-103页
    5.3 动态能量平衡的路由算法设计第103-111页
        5.3.1 动态能量平衡分簇算法第103-107页
        5.3.2 簇间路由算法第107-111页
        5.3.3 动态能量平衡路由算法描述第111页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111-116页
        5.4.1 分簇算法仿真分析第112-114页
        5.4.2 四种路由算法对比分析第114-116页
    5.5 结论第116-117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1页
    6.1 总结第117-119页
        6.1.1 主要工作第117-118页
        6.1.2 创新点第118-119页
    6.2 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3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蓝光诱导拟南芥隐花色素CRY2二聚体的形成及调控机制
下一篇:基于ICG色素谱分析的光电肝储备功能检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