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36页 |
1.1 拟南芥隐花色素的结构 | 第13-15页 |
1.1.1 PHR(光裂合酶同源结构域)结构 | 第14页 |
1.1.2 CCE结构域 | 第14-15页 |
1.2 拟南芥隐花色素主要功能 | 第15-21页 |
1.2.1 蓝光调控的去黄化作用 | 第15-16页 |
1.2.2 蓝光调控的下胚轴生长抑制 | 第16-17页 |
1.2.3 蓝光调控子叶张开 | 第17页 |
1.2.4 蓝光调控叶绿体的形成 | 第17页 |
1.2.5 光周期调控开花时间 | 第17-18页 |
1.2.6 隐花色素调控生物钟 | 第18-19页 |
1.2.7 光调控气孔张开及发育 | 第19-21页 |
1.2.8 隐花色素的其它功能 | 第21页 |
1.3 蓝光信号转导 | 第21-29页 |
1.3.1 隐花色素的光激活 | 第21-23页 |
1.3.2 隐花色素的光生物化学 | 第23-24页 |
1.3.3 隐花色素的蓝光信号转导 | 第24-29页 |
1.4 二硫键在介导二聚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29-33页 |
1.4.1 半胱氨酸在形成二硫键过程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1.4.2 巯基的主要功能 | 第30-31页 |
1.4.3 蛋白质二聚化以及二硫键介导的蛋白质二聚化 | 第31-33页 |
1.5 实验计划 | 第33-36页 |
第2章 HEK293T表达At CRY2系统的建立 | 第36-6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51页 |
2.3.1 PCR产物以及质粒的获得与纯化 | 第37-38页 |
2.3.2 PCR产物纯化 | 第38页 |
2.3.3 PCR纯化产物检测 | 第38页 |
2.3.4 pCI-neo载体构建 | 第38-41页 |
2.3.5 冻存细胞的复苏 | 第41-42页 |
2.3.6 细胞的传代与扩繁 | 第42-43页 |
2.3.7 细胞转染 | 第43-44页 |
2.3.8 Western Blot鉴定 | 第44-48页 |
2.3.9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 第48-49页 |
2.3.10 His-AtCRY2以及His-CRY2~(D387A)的纯化 | 第49页 |
2.3.11 BCA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 | 第49-50页 |
2.3.12 蛋白光吸收测定 | 第50页 |
2.3.13 显微镜观察CRY2-GFP荧光及定位 | 第50-5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1-57页 |
2.4.1 PCR产物以及载体的获得 | 第51页 |
2.4.2 基于线性DNA的96孔板转化优化方案基本流程 | 第51-53页 |
2.4.3 转染条件优化 | 第53-54页 |
2.4.4 AtCRY2生化特性鉴定 | 第54-56页 |
2.4.5 光小体形成及观察 | 第56页 |
2.4.6 CIB/SPA与CRY2共定位分析 | 第56-57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57-59页 |
2.5.1 转染剂量的选择 | 第57-58页 |
2.5.2 转染试剂的选择 | 第58页 |
2.5.3 转染后时间优化 | 第58页 |
2.5.4 HEK293T细胞表达的CRY2生物化学性质 | 第58-59页 |
2.5.5 蓝光诱导光小体的形成 | 第59页 |
2.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蓝光诱导CRY2二聚体形成的机制 | 第60-8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60-6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1-66页 |
3.3.1 CRY2-PHR结构域半胱氨酸保守性分析 | 第61页 |
3.3.2 CRY2半胱氨酸突变体构建 | 第61-64页 |
3.3.3 点突变转染HEK293T细胞 | 第64页 |
3.3.4 转染细胞的光处理 | 第64页 |
3.3.5 细胞蛋白提取 | 第64页 |
3.3.6 细胞裂解液Western实验 | 第64页 |
3.3.7 还原剂β-巯基乙醇处理CRY2蛋白 | 第64-65页 |
3.3.8 N-乙基马来酰亚胺处理细胞 | 第65-66页 |
3.3.9 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细胞处理方案 | 第6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3.4.1 蓝光诱导的CRY2蛋白二聚体以及多聚体的形成 | 第66-68页 |
3.4.2 NEM验证体外蛋白二聚体多聚体的形成 | 第68-70页 |
3.4.3 Mal-PEG验证体外蛋白二聚体多聚体的形成 | 第70-72页 |
3.4.4 半胱氨酸保守性分析 | 第72-74页 |
3.4.5 半胱氨酸点突变体影响蛋白二聚体多聚体的形成 | 第74-77页 |
3.4.6 PHR结构域保守半胱氨酸结构分析 | 第77-78页 |
3.5 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CRY2互作蛋白BICs抑制CRY2机制研究 | 第80-10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8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0-86页 |
4.3.1 pCI-neo细胞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80-81页 |
4.3.2 n-YFP, c-CFP载体构建 | 第81-82页 |
4.3.3 拟南芥材料准备 | 第82-83页 |
4.3.4 原生质体的提取与转化 | 第83-85页 |
4.3.5 Co-IP鉴定蛋白互作 | 第85-86页 |
4.3.6 Split-Luciferase系统验证CRY2互作 | 第8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6-98页 |
4.4.1 不同物种中BICs亲缘关系分析 | 第86-88页 |
4.4.2 BIC过表达植株表型分析 | 第88-89页 |
4.4.3 BICs抑制光小体的形成 | 第89-90页 |
4.4.4 BIC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90-91页 |
4.4.5 BICs抑制CRY2降解 | 第91-93页 |
4.4.6 BICs与CRY2蛋白互作验证 | 第93-96页 |
4.4.7 BICs调控CRY2的二聚化 | 第96-98页 |
4.4.8 BICs调控CRY2的基本模式 | 第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博士期间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