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栽培×野生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大小与种子耐淹性QTL定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概况第11-15页
     ·大豆种质资源类型第11-12页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第12-14页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第14-15页
   ·目标性状QTL定位方法第15-19页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第15-17页
     ·用于QTL定位的遗传群体第17-18页
     ·大QTL定位研究概况第18-19页
   ·大豆籽粒大小与粒形性状遗传与QTL定位研究第19-21页
     ·大豆籽粒大小与粒形遗传及利用研究第19-20页
     ·大豆籽粒大小与籽粒性状QTL定位研究第20-21页
   ·大豆耐涝性遗传与QTL定位研究第21-23页
     ·涝害是作物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第21-22页
     ·大豆耐涝性遗传与QTL定位研究第22-2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29页
   ·实验材料第25页
   ·试验方法第25-29页
     ·田间试验第25页
     ·种子形态性状测定第25页
     ·芽期耐淹性鉴定第25-26页
     ·表型数据分析第26页
     ·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第26-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55页
   ·RIL群体籽粒性状和种子耐淹性的遗传变异分析第29-33页
     ·RIL群体亲本表现第29页
     ·NIRI4P群体性状表现第29-31页
     ·NJRINP群体性状表现第31-33页
   ·籽粒性状QTL定位第33-47页
     ·百粒重QTL定位第33-37页
     ·粒长QTL定位第37-40页
     ·粒宽QTL定位第40-43页
     ·籽粒长宽比QTL定位第43-45页
     ·泥膜QTL定位第45-47页
   ·种子发芽期耐淹性QTL定位第47-55页
     ·淹水处理下发芽性状QTL定位第47-51页
     ·相对发芽性状QTL定位第51-55页
第四章 讨论第55-59页
   ·大豆种间杂交新重组自交家系群体的培育与利用价值第55页
   ·大豆籽粒大小与粒形性状QTL发掘第55-56页
   ·大豆种子发芽期耐淹性的遗传基础第56页
   ·野生大豆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与育种利用第56-59页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叶片黄化新突变体的表现特点与遗传研究
下一篇:水稻粉质突变体w24的基因图位克隆和突变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