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叶片黄化新突变体的表现特点与遗传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3页
   ·植物叶色突变体研究进展第13-18页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及代谢途径第13-14页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14-16页
     ·叶色突变体的类型第16页
     ·叶色突变体机理第16-17页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第17-18页
   ·植物叶形态类病变突变研究概况第18-24页
     ·植物对病原物的防御体系第18页
     ·植物类病变突变的类型第18-20页
     ·植物类病变表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第20-22页
     ·作物类病变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大豆叶色和类病变性状研究进展第24-26页
     ·叶色突变体第24-25页
     ·类病突变体第25-26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26-30页
     ·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第26-27页
     ·基因芯片的类型第27-29页
     ·基因芯片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第29-30页
     ·展望第30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2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大豆叶色新突变体的形态生理特点与遗传分析第33-45页
   ·实验材料第33-34页
     ·光合生理实验第33-34页
     ·遗传试验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36页
     ·光合生理实验第34-35页
     ·田间试验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2页
     ·大豆叶黄化突变体的形态特点第36-38页
     ·3个叶黄化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征第38-41页
     ·3个突变体叶黄化性状的遗传第41-42页
   ·讨论第42-45页
第三章 大豆dlm-YY突变体叶黄化皱缩性状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第45-55页
   ·实验材料第45页
   ·实验方法第45-49页
     ·田间试验第46页
     ·大豆叶片DNA的提取第46-47页
     ·SSR分子标记检测第47-48页
     ·突变体基因定位的方法第48-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dlm-YY突变体叶黄化皱缩性状的遗传第49页
     ·叶黄化皱缩性状突变基因的初定位第49-52页
   ·讨论第52-55页
第四章 大豆dlm-YY突变体叶片的基因表达谱分析第55-75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实验方法第55-58页
     ·材料种植第55-56页
     ·总RNA的提取第56页
     ·总RNA的检测第56页
     ·芯片的制备第56-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73页
     ·总RNA质检结果第58-59页
     ·原始数据的过滤和标准化第59-60页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60页
     ·基因芯片数据的聚类分析第60-62页
     ·差异基因生物学的功能分析第62-64页
     ·差异基因的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第64-66页
     ·共表达网络分析第66-71页
     ·目标区段差异基因初步分析第71-73页
   ·讨论第73-75页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7页
附录第87-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铜沼肥对盐碱土小麦生长的影响及施用安全性研究
下一篇:栽培×野生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大小与种子耐淹性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