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的伦理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耻感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3-22页 |
一、耻感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耻感的概念 | 第13页 |
(二)耻感的分类 | 第13页 |
(三)道德耻感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耻感的伦理学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我国耻感伦理思想 | 第14-15页 |
(二)西方耻感伦理思想 | 第15-16页 |
(三)宗教中的耻感思想 | 第16-18页 |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 | 第18-19页 |
三、研究大学生耻感问题的重要性 | 第19-22页 |
(一)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 | 第19-20页 |
(二)有助于推动学校道德教育 | 第20页 |
(三)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耻感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29页 |
一、当代大学生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22-26页 |
(一)不知羞耻 | 第22-23页 |
(二)荣耻倒置 | 第23-24页 |
(三)知耻不知退 | 第24-26页 |
二、当代大学生的耻感问题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不良思想的负面作用 | 第26页 |
(二)学校耻感教育欠缺 | 第26-27页 |
(三)家庭道德教育方法不当 | 第27-28页 |
(四)大学生个人耻感不足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耻感不足的解决途径 | 第29-39页 |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 第29-31页 |
(一)强化舆论的正向引导 | 第29-30页 |
(二)加强大学生道德监督 | 第30页 |
(三)净化网络道德环境 | 第30-31页 |
二、开展有效的高校耻感教育 | 第31-34页 |
(一)丰富耻感教育内容 | 第31-32页 |
(二)加强优秀道德教育 | 第32-33页 |
(三)培养道德认同感 | 第33-34页 |
三、注重家庭的培养作用 | 第34-36页 |
(一)培育大学生感恩意识 | 第34页 |
(二)营造和睦家庭环境 | 第34-35页 |
(三)发挥家长道德榜样作用 | 第35-36页 |
四、加强自我能力提升 | 第36-39页 |
(一)在实践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36-37页 |
(二)培养慎独精神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