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三峡库区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引言第11-30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进展第13-30页
     ·优先流定义与类型第13-16页
       ·优先流与优先路径第13-15页
       ·优先流类型第15-16页
     ·优先流观测方法第16-20页
       ·形态观测方法第16-18页
       ·水力观测方法第18-19页
       ·非侵入性观测方法第19-20页
     ·优先流特征第20-24页
       ·单体优先路径形态特征第20-21页
       ·优先路径数量特征第21-22页
       ·优先流分形特征第22-23页
       ·优先流体视学特征第23-24页
     ·优先流形成机理第24-28页
       ·优先路径形成机制第25-26页
       ·优先流发生机制第26-28页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第28-30页
       ·存在问题第28页
       ·研究展望第28-30页
2 研究区概况第30-37页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况第30-32页
   ·试验区自然环境概况第32-37页
     ·地质地貌第33-34页
     ·土壤特征第34页
     ·气象水文第34-35页
     ·植被状况第35-37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7-49页
   ·研究内容第37-38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8-39页
   ·研究方法第39-49页
     ·样地布设调查第39-41页
     ·染色示踪观测第41-43页
     ·染色图像处理第43-45页
     ·特征参数解析第45-46页
     ·土壤样品分析第46-48页
     ·植物样品分析第48-49页
4 林地土壤优先流观测样地的植被特征第49-62页
   ·优先流观测样地植被垂直结构特征第49-52页
     ·乔木层郁闭度第49-50页
     ·灌木层覆盖度第50-51页
     ·草本层覆盖度第51-52页
   ·优先流观测样地植物组成状况第52-58页
     ·植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第52-53页
     ·观测样地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第53-58页
       ·阔叶林样地优势种及其重要值第53-55页
       ·针叶林样地优势种及其重要值第55-56页
       ·针阔混交林样地优势种及其重要值第56-57页
       ·灌丛样地优势种及其重要值第57-58页
   ·优先流观测样地物种多样性第58-61页
     ·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的林地植被多样性分析第58-59页
     ·基于Pielou指数的林地植被均匀度分析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5 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态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第62-85页
   ·林地壤中流过程与优先流形态特征第62-68页
     ·阔叶林土壤优先流发生与形态特征第62-64页
     ·针叶林土壤优先流发生与形态特征第64-66页
     ·针阔混交林土壤优先流发生与形态特征第66-67页
     ·灌丛土壤优先流发生与形态特征第67-68页
   ·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态变化规律第68-80页
     ·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态的纵向变化规律第68-75页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染色面积比的纵向变化第68-72页
       ·染色面积比与土壤垂直深度的回归关系第72-73页
       ·土壤优先流形态对试验渗透水量的响应第73-75页
     ·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态的横向变化规律第75-80页
       ·不同类型林地染色面积比的横向分布第75-79页
       ·优先流形态的横向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第79-80页
   ·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第80-84页
     ·林地壤中流过程及优先流形态的空间变化第81-83页
     ·渗透水量对土壤优先流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第83-84页
   ·小结第84-85页
6 林地土壤染色路径宽度与优先流发生类型第85-107页
   ·垂直染色剖面表面积密度与染色路径宽度分布第85-95页
     ·林地土壤垂直染色剖面的表面积密度第86-90页
       ·阔叶林土壤垂直染色剖面的表面积密度第86-87页
       ·针叶林土壤垂直染色剖面的表面积密度第87-88页
       ·针阔混交林土壤垂直染色剖面的表面积密度第88-90页
       ·灌丛土壤垂直染色剖面的表面积密度第90页
     ·林地土壤染色路径数量的垂直变化规律第90-92页
     ·林地土壤染色路径宽度分布特征第92-95页
   ·林地壤中流过程中的优先流发生类型判定第95-102页
     ·基于染色路径宽度的壤中流类型划分标准第96-97页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类型第97-102页
       ·阔叶林壤中流过程与土壤优先流发生类型第97-99页
       ·针叶林壤中流过程与土壤优先流发生类型第99页
       ·针阔混交林壤中流过程与土壤优先流发生类型第99-101页
       ·灌丛壤中流过程与土壤优先流发生类型第101-102页
   ·土壤优先流类型对林地水分条件的响应第102-105页
     ·土壤优先流类型对初始含水量的响应第102-103页
     ·土壤优先流类型对水分梯度的响应第103-104页
     ·土壤优先流类型对渗透水量的响应第104-105页
   ·小结第105-107页
7 林地土壤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第107-137页
   ·林地水平染色剖面内优先路径数量第107-113页
     ·林地水平染色剖面优先路径信息提取方法第108-109页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数量第109-113页
       ·阔叶林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数量第109-110页
       ·针叶林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数量第110-111页
       ·针阔混交林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数量第111-112页
       ·灌丛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数量第112-113页
   ·林地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状态第113-125页
     ·点格局分析方法及其原理第114-115页
     ·低渗透水量下林地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状态第115-120页
     ·高渗透水量下林地优先路径的水平空间分布状态第120-125页
   ·植物根系与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关联性第125-136页
     ·空间分布关联性分析方法与原理第125-126页
     ·阔叶林地植物根系与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关联性第126页
     ·针叶林地植物根系与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关联性第126-131页
     ·针阔混交林地植物根系与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关联性第131页
     ·灌丛植物根系与优先路径的空间分布关联性第131-136页
   ·小结第136-137页
8 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与水分传导特性关系第137-152页
   ·基于水分穿透曲线的大孔隙数量计算方法第137-138页
   ·林地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及其变化规律第138-144页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特征第139-143页
       ·阔叶林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特征第139-140页
       ·针叶林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特征第140-141页
       ·针阔混交林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特征第141-142页
       ·灌丛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特征第142-143页
     ·林地土壤水分穿透曲线的变化规律第143-144页
   ·林地染色区与未染色区的土壤大孔隙特征第144-149页
     ·林地染色区土壤大孔隙特征第144-147页
       ·染色区土壤大孔隙孔径与数量第144-145页
       ·染色区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第145-146页
       ·不同类型林地染色区土壤大孔隙数量差异第146-147页
     ·林地未染色区土壤大孔隙特征第147-149页
       ·未染色区土壤大孔隙孔径与数量第147页
       ·土壤深度与林地类型对未染色区大孔隙数量的影响第147-149页
     ·林地染色区与未染色区土壤大孔隙数量分布规律第149页
   ·林地大孔隙特征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第149-151页
   ·小结第151-152页
9 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成机理第152-167页
   ·土壤理化性质对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第152-159页
     ·优先流发生区域的土壤密度第152-154页
     ·优先流发生区域的土壤质地第154-156页
     ·优先流发生区域的有机质含量第156-157页
     ·优先流发生区域的Al和Fe元素含量第157-159页
   ·植物根系对林地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第159-163页
     ·根长密度与土壤优先流的关系第159-161页
     ·根重密度与土壤优先流的关系第161-162页
     ·植物根孔与土壤优先流的关系第162-163页
   ·紫色砂岩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的影响因素第163-165页
   ·小结第165-167页
10 结论与讨论第167-170页
   ·研究结论第167-168页
   ·讨论与展望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1页
个人简介第181-182页
导师简介第182-183页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
下一篇:北京植物多样性分布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