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2-14页 |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现实依据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国内外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国内外关于女性与发展的研究 | 第16-19页 |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人的现代性 | 第20页 |
·村转居女性 | 第20页 |
·村转居女性的现代性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调查地点的基本概况 | 第2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对待个人事务的态度”的分析 | 第23-31页 |
·对时间的态度 | 第23-25页 |
·现代性特征:时效性 | 第23-24页 |
·传统性特征:不守时惜时 | 第24-25页 |
·对工作的态度 | 第25-26页 |
·现代性特征:独立意识增强 | 第25页 |
·传统性特征:个人效能感降低 | 第25-26页 |
·对学习的态度 | 第26-27页 |
·现代性特征:年轻人乐于接受新经验 | 第26-27页 |
·传统性特征:年长者被动的接受新经验 | 第27页 |
·对婚姻的态度 | 第27-28页 |
·现代性特征:自选配偶,反抗传统 | 第27-28页 |
·传统性特征: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 第28页 |
·对生育的态度 | 第28-31页 |
·现代性特征:科学对待,具有主体意识 | 第29页 |
·传统性特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第29-31页 |
第三章“对待他人的态度”的分析 | 第31-38页 |
·对子女的态度 | 第31-33页 |
·现代性特征: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经验,教育方法更科学 | 第31-32页 |
·传统性特征:冲突明显和性别差异 | 第32-33页 |
·对丈夫的态度 | 第33-35页 |
·现代性特征:夫妻平等 | 第33页 |
·传统性特征:依赖丈夫,回归家庭 | 第33-35页 |
·对家庭和养老的态度 | 第35-36页 |
·现代性特征:小家庭模式 | 第35页 |
·传统性特征:与大家庭的联系紧密以及家庭养老 | 第35-36页 |
·对陌生人的态度 | 第36-38页 |
·现代性特征:信任陌生人 | 第36-37页 |
·传统性特征 :不信任感 | 第37-38页 |
第四章“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的分析 | 第38-42页 |
·对科学的态度 | 第38-39页 |
·现代性特征:相信科学 | 第38页 |
·传统性特征:缺乏理性思维 | 第38-39页 |
·对宗教的态度 | 第39-40页 |
·现代性特征:尊重宗教 | 第39页 |
·传统性特征:泛神论 | 第39-40页 |
·对政治的态度 | 第40页 |
·现代性特征:积极参与村中政治事务 | 第40页 |
·传统性特征:积极性远低于男性 | 第40页 |
·对法律的态度 | 第40-42页 |
·现代性特征:法律意识增强 | 第40-41页 |
·传统性特征:人情大于法律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阻碍村转居女性现代性获得的原因 | 第42-49页 |
·个人因素: | 第42-46页 |
·对“传统”的理解 | 第42-44页 |
·对“现代”的理解 | 第44-45页 |
·小结:“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 第45-46页 |
·社会及环境因素 | 第46-49页 |
·继续教育的缺失 | 第46页 |
·大众传媒的误导 | 第46-47页 |
·城中村社区的生活环境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 第49-52页 |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村转居女性的现代性水平 | 第49页 |
·对传统和现代性的认识 | 第49-50页 |
·进一步思考 | 第50-52页 |
·对中国本土语境下的现代性的反思 | 第50-51页 |
·培养女性现代性,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件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