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第三节 文献回顾 | 第8-16页 |
一、同乡会的研究 | 第8-11页 |
二、凝聚力的研究 | 第11-15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第二节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6-17页 |
二、方法实施的过程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同乡会凝聚力的建构 | 第19-32页 |
第一节 凝聚力的初现 | 第19-22页 |
一、寻找乡音 | 第19-20页 |
二、精神寄托 | 第20页 |
三、自然形成的“朋友圈” | 第20页 |
四、地缘因素 | 第20-21页 |
五、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做出“随波逐流”的选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凝聚力的发展 | 第22-29页 |
一、凝聚力的多维建构 | 第22-26页 |
二、凝聚力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 第26-27页 |
三、凝聚力的维系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凝聚力的巩固 | 第29-32页 |
一、同乡群体交往过程中的“理性功利主义” | 第29-30页 |
二、信任的形成 | 第30页 |
三、群体间互动体现出“结构二重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同乡会凝聚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同乡会凝聚力的积极影响 | 第32-36页 |
一、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 第32-33页 |
二、有助于社会资本积累和大学生就业 | 第33-35页 |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同乡会凝聚力的消极影响 | 第36-39页 |
一、干扰正常学习生活,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 | 第36-37页 |
二、阻碍学生广泛交流,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 第37页 |
三、对大学新生产生误导 | 第37-38页 |
四、滋生和形成“山头主义”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39-41页 |
一、同乡会凝聚力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初现、发展和巩固三个阶段 | 第39页 |
二、同乡会凝聚力对大学生同时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