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车载终端及其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车辆安全技术 | 第13-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原理及车载终端设计 | 第21-30页 |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原理 | 第21页 |
·车载终端总体设计 | 第21-24页 |
·车载终端功能需求 | 第21-23页 |
·事故检测模块设计 | 第23页 |
·呼救信息发送模块设计 | 第23-24页 |
·系统实现的相关技术 | 第24-29页 |
·软件设计开发工具 | 第24-25页 |
·微机械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 | 第25-27页 |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第27-28页 |
·全球移动通信技术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触发算法 | 第30-38页 |
·移动窗积分算法 | 第30-32页 |
·算法窗宽选择 | 第32-36页 |
·不同窗宽碰撞强度归一化 | 第32-34页 |
·不同窗宽的触发时间 | 第34-35页 |
·不同窗宽的传感灰度区阈值区间 | 第35-36页 |
·触发算法设计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车辆事故自动呼救系统碰撞类型识别算法 | 第38-49页 |
·传统碰撞力的主方向计算算法准确性分析 | 第38-39页 |
·改进的碰撞力的主方向计算算法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第39-43页 |
·碰撞类型划分 | 第39-40页 |
·计算算法建立 | 第40-41页 |
·计算时间区间的选取 | 第41-42页 |
·计算算法有效性验证 | 第42-43页 |
·碰撞类型识别算法设计 | 第43-48页 |
·三种正面碰撞的动力学分析 | 第43-46页 |
·算法设计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车载终端硬件设计 | 第49-59页 |
·微控制器选型及接口设计 | 第49-50页 |
·微控制器选型 | 第49页 |
·接口设计 | 第49-50页 |
·事故检测模块硬件设计 | 第50-54页 |
·传感器模块 | 第50-51页 |
·图像采集模块 | 第51-52页 |
·外部存储模块 | 第52-53页 |
·无线传输模块 | 第53页 |
·CAN总线接口模块 | 第53-54页 |
·呼救信息发送模块硬件设计 | 第54-56页 |
·液晶显示模块 | 第54-55页 |
·GPS模块 | 第55-56页 |
·GSM模块 | 第56页 |
·车载终端电源设计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车载终端软件设计 | 第59-73页 |
·数据存储 | 第59-61页 |
·SD卡初始化 | 第59-60页 |
·FATFS文件系统移植 | 第60-61页 |
·加速度信号采集 | 第61-63页 |
·ADC初始化 | 第61-62页 |
·加速度信号采集与存储 | 第62-63页 |
·图像采集与存储 | 第63-64页 |
·图像采集 | 第63-64页 |
·图像存储 | 第64页 |
·射频收发 | 第64-66页 |
·发送端初始化及发送流程 | 第64-65页 |
·接收端初始化及接收流程 | 第65-66页 |
·GPS数据提取 | 第66-68页 |
·GPS定位数据格式 | 第66页 |
·GPS数据接收 | 第66-67页 |
·GPS数据解析 | 第67-68页 |
·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 | 第68-70页 |
·LCD显示屏初始化 | 第68-69页 |
·点阵字体设计 | 第69页 |
·界面设计 | 第69-70页 |
·呼救信息发送 | 第70-71页 |
·总体程序流程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车载终端试验研究 | 第73-87页 |
·台车碰撞模拟试验 | 第73-79页 |
·台车试验设备 | 第74-75页 |
·台车试验步骤 | 第75-7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9-86页 |
·20km/h速度台车试验 | 第79-82页 |
·28km/h速度台车试验 | 第82-86页 |
·实车道路测试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87-88页 |
·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
专利申请 | 第95页 |
参加的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