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国内文献 | 第14-16页 |
·国外文献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19页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经济伦理批判视阈中的《手稿》 | 第20-31页 |
·经济伦理批判是研究《手稿》的重要维度 | 第20-24页 |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与《手稿》的伦理色彩 | 第20-22页 |
·经济伦理学的一般界定 | 第22-23页 |
·解读《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基本思路 | 第23-24页 |
·异化劳动是《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核心概念 | 第24-29页 |
·《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 第25-26页 |
·《手稿》隐含的两种逻辑 | 第26-27页 |
·异化劳动概念的合理性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1-43页 |
·生产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 | 第31-34页 |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 第31-32页 |
·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 | 第32-33页 |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 第33页 |
·劳动者与他人相异化 | 第33-34页 |
·交换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 | 第34-37页 |
·交换的内在机制 | 第34-35页 |
·私有财产的异化 | 第35-37页 |
·分配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 | 第37-39页 |
·工人的贫困处境 | 第37-38页 |
·工人的经济地位 | 第38-39页 |
·消费环节的经济伦理批判 | 第39-41页 |
·感觉的异化 | 第40页 |
·需要的异化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的学术特征 | 第43-51页 |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基本特征 | 第43-45页 |
·批判立场与理论建树相统一 | 第43-44页 |
·理性思辨与现实分析相统一 | 第44页 |
·道德诉求与理论体系相统一 | 第44-45页 |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辩证逻辑 | 第45-48页 |
·共产主义是异化劳动的扬弃 | 第45-46页 |
·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 第46-48页 |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理性诉求 | 第48-50页 |
·自由 | 第48页 |
·诚信 | 第48-49页 |
·平等 | 第49页 |
·理性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的现实意义 | 第51-57页 |
·对发展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的理论意义 | 第51-53页 |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 第51-52页 |
·《手稿》经济伦理批判能促进其基础理论研究 | 第52-53页 |
·对匡正我国当下经济伦理问题的实践意义 | 第53-56页 |
·生产领域协调劳动者与劳动要素的关系 | 第53-54页 |
·交换领域揭示诚信缺失的深层原因 | 第54-55页 |
·分配领域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 第55页 |
·消费领域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念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结论 | 第57-58页 |
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