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6页
导言第16-30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6-17页
 第二节 选题理由第17-19页
 第三节 研究状况第19-28页
  一、马克思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研究状况第19-23页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第23-25页
  三、儒家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研究状况第25-27页
  四、三种和谐观与社会和谐论比较研究状况第27-28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第28-30页
第一章 和谐范畴的一般考察和规定第30-47页
 第一节 和谐范畴的词源学考察第30-33页
  一、汉语中的“和谐”第30-32页
  二、西文中的“和谐”第32-33页
 第二节 和谐范畴的语用学和现象学分析第33-38页
  一、声音的和谐第33-34页
  二、天体的和谐第34-35页
  三、人体的和谐第35-36页
  四、家庭的和谐第36-37页
  五、社会的和谐第37-38页
 第三节 和谐概念的本质探讨第38-47页
  一、和谐概念的神学臆测第38-41页
  二、和谐概念的数学表述第41-42页
  三、和谐概念的系统论解释第42-43页
  四、和谐概念的哲学规定第43-45页
  五、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第45-47页
第二章 马克思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第47-81页
 第一节 马克思的和谐观: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同第47-51页
  一、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首先必须是各不相同的第48页
  二、构成和谐物的不同分子具有相互补充的特征第48-49页
  三、构成和谐物的各个分子都能毫无阻碍地自由发展第49页
  四、和谐在现象上表现为自由与秩序的统第49-50页
  五、和谐的本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同一第50-51页
 第二节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论第51-55页
  一、和谐社会的历史性质第51-52页
  二、呈现在历史中的和谐社会第52-55页
 第三节 真正的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第55-63页
  一、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人与自身的和谐第56-57页
  二、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第57-59页
  三、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人与人的和谐第59-61页
  四、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第61-63页
 第四节 资本主义:和谐还是对立?第63-73页
  一、关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第63-64页
  二、古典经济学的对立论和现代经济学的和谐论第64-65页
  三、马克思评“一切乐观主义的和谐智慧”第65-68页
  四、单纯流通或简单交换过程确实是和谐的第68-71页
  五、不和谐的根源:资本和劳动的外在对立第71-73页
 第五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第73-81页
  一、空想共产主义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第73-74页
  二、消灭社会化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第74-76页
  三、重建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个人所有相统一的制度第76-81页
第三章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第81-106页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和谐观:以个体自由为本位的和谐第81-90页
  一、自由主义的和谐概念第81-82页
  二、自由主义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第82-86页
  三、自由主义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第86-90页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第90-97页
  一、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之上的社会和谐第90-92页
  二、人与自身的关系:人自身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第92页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限制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92-94页
  四、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自由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第94-95页
  五、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反对整体对于个体的干预第95-97页
  六、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第97页
 第三节 自由主义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第97-100页
  一、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第97-99页
  二、社会主义导致不和谐第99-100页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第100-106页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和谐的基础平台第100-101页
  二、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第101-102页
  三、市民社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第102-103页
  四、政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第103-104页
  五、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第104-106页
第四章 儒家的和谐观与和谐社会论第106-134页
 第一节 儒家的和谐观:以整体秩序为本位的和谐第106-125页
  一、儒家的和谐概念第106-108页
  二、儒家和谐观的本体论基础第108-118页
  三、儒家和谐观的主体哲学基础第118-125页
 第二节 儒家的社会和谐论第125-128页
  一、人与自身的关系: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第125页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意义上的天人合第125-126页
  三、人与人的关系:等级秩序下的和谐第126-127页
  四、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服从整体第127-128页
  五、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朴素的系统观第128页
 第三节 儒家对社会冲突原因的分析第128-130页
  一、僭越礼制第128-129页
  二、私欲逐利第129-130页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实现方式第130-134页
  一、仁政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导力量第130-131页
  二、伦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第131页
  三、经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辅助力量第131-132页
  四、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兜底力量第132-134页
第五章 三大和谐社会理论的整体比较和特质定位第134-144页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观的异同第134-138页
  一、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异同第134-135页
  二、三者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上的异同第135-137页
  三、三者在自由和秩序关系上的异同第137-138页
 第二节 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第138-144页
  一、儒家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第138-140页
  二、自由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第140-142页
  三、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的特质第142-144页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选择第144-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儒道会通—刘咸炘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认知主体的三个维度--韦斯特法尔与扎格泽波斯基认识论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