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儒道会通—刘咸炘哲学思想研究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第1-7页
目录第7-11页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文献综述第16-30页
前言第30-33页
第一章 家世与生平第33-42页
 第一节 家世第33-36页
 第二节 生平第36-42页
第二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42-111页
 第一节 家学槐轩与私淑实斋第42-69页
  一、槐轩学略第42-52页
  二、同异与意义第52-56页
  三、六经皆史与为学对象第56-60页
  四、校雠与两一第60-69页
 第二节 儒家学述第69-84页
  一、儒学史论第69-77页
  二、儒门大义第77-84页
 第三节 道家学述第84-99页
  一、道家史观:任天圆道第84-89页
  二、老庄辨正第89-99页
 第四节 儒道本末第99-111页
  一、老孔授受第99-102页
  二、儒道末异本同第102-111页
第三章 儒道会通(上)——“天道”观第111-163页
 第一节 天道之实第111-146页
  一、道、理与气疏正第111-119页
  二、天道一气第119-128页
  三、神气不二第128-138页
  四、心物一元第138-146页
 第二节 自当与善恶第146-163页
  一、自然与当然第146-151页
  二、善恶之辩第151-163页
第四章 儒道会通(中)——“人道”论第163-198页
 第一节 一事论第163-174页
  一、学为人而已第163-169页
  二、先天与后天第169-174页
 第二节 人性论第174-183页
  一、性故说第174-180页
  二、所同者性第180-183页
 第三节 人生哲学第183-198页
  一、生即善第183-188页
  二、生死与生之实义第188-193页
  三、人生鹄的第193-198页
第五章 儒道会通(下)——“道术”学第198-232页
 第一节 先圣之道:尽人以合天第198-211页
  一、道术皆言人生第198-201页
  二、中庸:天人合一第201-211页
 第二节 性神与天道第211-223页
  一、性者神也第211-215页
  二、同体感应第215-223页
 第三节 身心实功第223-232页
  一、存神养气第223-226页
  二、心气交关第226-232页
第六章 儒道会通之“群道”学第232-256页
 第一节 家乡与伦常第232-247页
  一、家乡与小国寡民第232-238页
  二、伦常之道第238-247页
 第二节 儒道之治第247-254页
  一、感化与教化第247-251页
  二、无为而治第251-254页
 第三节 法治之必然第254-256页
第七章 儒道会通之诸子学第256-291页
 第一节 诸子导论第256-263页
  一、诸子源起第256-261页
  二、治子略论第261-263页
 第二节 诸子别论第263-288页
  一、子莫高于庄周第263-269页
  二、荀为儒失真之第一因第269-275页
  三、表彰淮南与排斥申韩第275-282页
  四、管合儒道与墨类西方第282-288页
 第三节 诸子统于老孔第288-291页
第八章 儒道会通之中西文化观第291-312页
 第一节 中西之异第291-305页
  一、进退与动植第291-300页
  二、分合与局通第300-305页
 第二节 中效西易与西效中难第305-312页
第九章 刘咸炘的“推十学”余论第312-324页
 第一节 “推十合一”与先后天之学第312-317页
 第二节 儒道会通的阐铸及其意义第317-319页
 第三节 “天道”信仰的重铸及其意义第319-324页
参考文献第324-33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332-333页
致谢第333-335页

论文共3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自由主义与儒家和谐社会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