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引养生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前言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概念辨析 | 第17-19页 |
| ·导引术 | 第17页 |
| ·气功 | 第17-18页 |
| ·健身气功 | 第18-19页 |
| 2 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导引养生的萌芽 | 第19-21页 |
| ·导引养生的萌芽 | 第19页 |
| ·长寿意识的萌发 | 第19-21页 |
| 3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的兴起 | 第21-25页 |
| ·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 | 第21-23页 |
| ·儒家养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 | 第21-22页 |
| ·道家养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 | 第22页 |
| ·医家的养生观 | 第22-23页 |
| ·杂家的养生观 | 第23页 |
| ·导引养生方法的文字史料 | 第23-25页 |
| 4 秦汉三国时期导引养生的进步 | 第25-29页 |
| ·养生理论的各抒已见 | 第25-26页 |
| ·唯心主义养生思想的代表 | 第25页 |
| ·唯物主义养生思想的代表 | 第25-26页 |
| ·导引养生方法的发展 | 第26-29页 |
| 5 两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的多元发展 | 第29-34页 |
| ·玄学与养生 | 第29页 |
| ·道教与养生 | 第29-31页 |
| ·佛教与养生 | 第31页 |
| ·医学与养生 | 第31-32页 |
| ·儒学与养生 | 第32-34页 |
| 6 隋唐五代养生的实用主义 | 第34-40页 |
| ·统治者热衷于养生之道 | 第34-35页 |
| ·医家与导引养生 | 第35-37页 |
| ·巢元方的宣导法 | 第35-36页 |
| ·孙思邈的养生法 | 第36-37页 |
| ·道教与导引养生 | 第37-40页 |
| ·司马承祯的养生论 | 第37-38页 |
| ·吕洞宾的炼丹术 | 第38页 |
| ·施肩吾的养生观 | 第38-40页 |
| 7 宋元时期养生发展的程式化趋势 | 第40-44页 |
| ·汇集前人的养生资料 | 第40页 |
| ·综合前人的养生经验 | 第40-41页 |
| ·创编有套路的导引养生术 | 第41-42页 |
| ·医家养生有新的发展 | 第42-44页 |
| ·《圣济总录》与养生 | 第42页 |
| ·《儒门事亲》与养生 | 第42-44页 |
| 8 明清时期导引养生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 | 第44-48页 |
| ·养生专著的大量涌现 | 第44-45页 |
| ·对吐纳行气术的整理 | 第45页 |
| ·对导引术的整合、改造与创编 | 第45-48页 |
| 9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