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路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引言 | 第11-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相关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和文献 | 第14-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和文献 | 第15-16页 |
| ·述评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论文框架 | 第17-19页 |
| 2. 四川地勘事业单位的概述与改革进程 | 第19-2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事业单位 | 第19页 |
| ·地勘事业单位 | 第19页 |
| ·地勘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 ·四川地勘事业单位的分类与现状 | 第20-22页 |
| ·四川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及成效 | 第22-29页 |
| ·探索阶段(1979-1992年) | 第22-24页 |
| ·变革阶段(1993-1999年) | 第24-25页 |
| ·推进阶段(2000-2010年) | 第25-27页 |
| ·深化阶段(2011年至今) | 第27-29页 |
| 3. 四川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制约性因素 | 第29-36页 |
| ·国家和地方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体制机制与制度的约束 | 第30-33页 |
| ·体制机制的冲突 | 第30-31页 |
| ·产权制度的制约 | 第31-32页 |
| ·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 | 第32-33页 |
| ·市场环境和职工意识的限制 | 第33-34页 |
| ·市场环境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职工改革意识的淡漠 | 第34页 |
| ·发展包袱和历史欠账 | 第34-36页 |
| 4. 国外地勘组织的发展与启示 | 第36-40页 |
| ·国外地勘组织的形式和方法 | 第36-37页 |
| ·运作形式 | 第36页 |
| ·组织方式 | 第36-37页 |
| ·发展趋势 | 第37页 |
| ·国外地勘组织实践经验对四川的借鉴与启示 | 第37-40页 |
| ·中西方地勘组织的对比 | 第37-38页 |
| ·国外地勘组织发展对四川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启示 | 第38-40页 |
| 5. 深化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 | 第40-56页 |
| ·政府的职能界定和政策梳理 | 第40-46页 |
| ·对国有地勘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 | 第40-42页 |
| ·结合实际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第42-44页 |
| ·做好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梳理 | 第44-46页 |
| ·四川地勘事业单位改革措施 | 第46-56页 |
| ·改变思路谋求发展 | 第46-48页 |
| ·突出专业转化模式 | 第48-51页 |
| ·引进人才提高潜力 | 第51-52页 |
| ·集中产业做大建强 | 第52-53页 |
| ·完善制度走出困境 | 第53-56页 |
| 6. 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