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选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政府合作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公共产品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的必要性与内容 | 第14-22页 |
·区域公共产品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 | 第14页 |
·区域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14-15页 |
·区域公共产品的种类 | 第15-16页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 第16-19页 |
·政府合作有利于区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 第16-17页 |
·政府合作有利于解决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失灵问题 | 第17-18页 |
·政府合作有利于解决博弈造成的零和博弈 | 第18-19页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的内容 | 第19-22页 |
·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法制保障 | 第19页 |
·区域公共产品财政管理体制 | 第19-20页 |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 | 第20-21页 |
·区域公共产品均等化实现制度 | 第21-22页 |
第3章 南北钦防都市圈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第22-29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概述 | 第22-23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内容 | 第23-24页 |
·区域发展规划体系 | 第23页 |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第23-24页 |
·环境资源治理与保护 | 第24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的现状 | 第24-27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模式 | 第24-25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范围 | 第25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的治理主体 | 第25-26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机构 | 第26-27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全局观念不强 | 第27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协同力度不足 | 第27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协调机制落后 | 第27-28页 |
·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法律体系滞后 | 第28-29页 |
第4章 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启示 | 第29-36页 |
·国外都市圈政府合作实践的经验 | 第29-31页 |
·欧盟区域都市圈 | 第29-30页 |
·纽约都市圈 | 第30页 |
·东京都市圈 | 第30-31页 |
·国内都市圈合作实践的经验 | 第31-34页 |
·广佛同城化 | 第31-32页 |
·长三角都市圈 | 第32页 |
·长株潭都市圈 | 第32-33页 |
·乌昌都市圈化 | 第33页 |
·厦漳泉都市圈 | 第33-34页 |
·国内外都市圈政府合作的启示 | 第34-36页 |
·权威性和具有执行力的协调机制推动都市圈发展 | 第34页 |
·各城市利益分享机制促进都市圈持续发展 | 第34-35页 |
·总体规划的制定有力地推进都市圈发展进程 | 第35页 |
·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引导都市圈发展 | 第35-36页 |
第5章 南北钦防都市圈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合作路径建议 | 第36-43页 |
·转变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的治理观念 | 第36-38页 |
·建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 第36-37页 |
·建立高效型政府理念 | 第37页 |
·建立竞合型政府理念 | 第37-38页 |
·构建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的运行制度 | 第38-41页 |
·区级部门宏观调控制度建设 | 第38页 |
·常态化地区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建设 | 第38-39页 |
·地区部门间定期沟通制度建设 | 第39页 |
·地区间消除行政壁垒制度建设 | 第39-40页 |
·地区政府间信息共享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建立完善南北钦防都市圈地方政府合作法律法规 | 第41-43页 |
·针对南北钦防都市圈的自治区级专项立法 | 第41-42页 |
·针对南北钦防都市圈的市级协同专项立法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