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3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五节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政府回应 | 第15页 |
第二节 回应机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人民主权学说 | 第16-17页 |
二、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17-18页 |
三、无缝隙政府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东至县政府回应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东至县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调查 | 第19-22页 |
一、东至县概况 | 第19页 |
二、调查实施过程 | 第19页 |
三、调查结果描述 | 第19-22页 |
第二节 东至县政府回应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一、回应主体被动回应 | 第22-23页 |
二、回应客体参与不足 | 第23-24页 |
三、回应过程的随意性 | 第24页 |
四、回应结果的低效性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东至县政府回应机制困境的消极影响 | 第25-27页 |
一、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 第25页 |
二、滋生了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 第25-26页 |
三、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东至县政府回应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4页 |
第一节 回应主体被动回应的原因 | 第27页 |
一、官僚主义作风盛行 | 第27页 |
二、行政人员的“经济人”化 | 第27页 |
第二节 回应客体参与不足的原因 | 第27-30页 |
一、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公众政治参与 | 第27-28页 |
二、臣民型政治文化模式 | 第28-29页 |
三、公众政治参与渠道不畅 | 第29-30页 |
四、第三部门发展的局限性 | 第30页 |
第三节 回应过程随意性的原因 | 第30-31页 |
一、缺乏对回应结果的科学评估机制 | 第30页 |
二、尚未建立回应结果与行政人员绩效相挂钩的奖惩机制 | 第30-31页 |
三、缺乏法律对政府回应工作的严格约束 | 第31页 |
第四节 回应结果低效性的原因 | 第31-34页 |
一、传统官僚制政府组织结构体系的弊端 | 第31-32页 |
二、政府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软肋 | 第32页 |
三、县级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制约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关于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国外关于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4-35页 |
一、美国经验 | 第34页 |
二、韩国经验 | 第34-35页 |
三、国外关于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经验的启示 | 第35页 |
第二节 国内关于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35-38页 |
一、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回应机制的历史演变 | 第35-36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实证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建设回应型政府的实践探索 | 第36-37页 |
三、国内关于地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经验的启示—江门启示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构建县级政府回应机制的路径探索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回应主体树立“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 | 第38页 |
第二节 发挥回应客体的参与作用 | 第38-40页 |
一、提高公众的政治素质 | 第38-39页 |
二、畅通公众的政治参与渠道 | 第39页 |
三、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通过制度创新规范回应过程 | 第40-41页 |
一、构建县级政府回应性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 | 第40-41页 |
二、加强法律法规对县级政府回应工作的规制 | 第41页 |
第四节 提升回应结果效能 | 第41-44页 |
一、创新县级政府行政组织结构 | 第41-42页 |
二、有效整合县级政府人力资源 | 第42页 |
三、完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制度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