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问题 | 第10页 |
二、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2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方法论、材料和相关问题的界定 | 第14-19页 |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文献法 | 第14-15页 |
2.综合分析研究法 | 第15页 |
3、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相关概念和问题的界定 | 第15-18页 |
1、官员 | 第15-16页 |
2、官员考核 | 第16页 |
3、民意实现 | 第16-17页 |
4、官员考核与民意实现的关系 | 第17-18页 |
(四)逻辑结构关系图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我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形成与基本内容 | 第19-28页 |
一、 官员考核制度的形成 | 第19-20页 |
二、 官员考核中民意实现的渊源 | 第20-21页 |
三、 当前官员考核制度的依据 | 第21-22页 |
四、 官员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2-28页 |
(一) 考核理念及原则 | 第23-24页 |
1、客观公正原则 | 第23页 |
2、注重实绩原则 | 第23页 |
3、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 第23-24页 |
4、民主公开原则 | 第24页 |
(二) 考核主体的确定——谁来考核官员 | 第24-26页 |
1、考核主体的构成 | 第24-25页 |
2、考核主体的能力和素质 | 第25-26页 |
3、考核主体的权重 | 第26页 |
(三) 考核的指标——考核什么 | 第26页 |
(四) 考核的程序和方法——怎么考核 | 第26-27页 |
(五) 考核结果的确定及运用——有什么用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我国官员考核中民意实现及缺失的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一、 民意实现的三个维度 | 第28-30页 |
(一) 意识形态层面的是否尊重民意 | 第28-29页 |
(二) 利益诉求层面是否维护民生 | 第29页 |
(三) 权利保障层面是否保障民权 | 第29-30页 |
二、 我国官员考核中民意缺失的表现 | 第30-31页 |
(一) “执政为民”的理念口号化、形式化 | 第30页 |
(二) 考核指标设置忽视民生利益 | 第30-31页 |
(三) 考核主体和考核过程中民众缺位 | 第31页 |
三、 我国官员考核制度中民意缺失的原因 | 第31-35页 |
(一) 政治层面:考核主导权分配不科学 | 第31-32页 |
1、党的组织领导居绝对主导地位 | 第31页 |
2、群众评价对考核结果没有决定权 | 第31-32页 |
(二) 社会层面: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不足 | 第32-34页 |
1、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缺乏 | 第32-33页 |
2、缺乏客观评价官员的理性精神 | 第33页 |
3、缺乏科学考核官员的知识素养 | 第33-34页 |
(三) 制度层面:民意表达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我国官员考核中民意实现的路径分析 | 第35-41页 |
一、 官员考核中民意实现需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 第35-37页 |
(一) 党的组织领导权和群众评价权的统一 | 第35-36页 |
(二) 接纳科学合理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 | 第36-37页 |
二、 我国官员考核中民意实现的现实路径 | 第37-41页 |
(一) 考核主体方面 | 第37-39页 |
1、考评主体多元化 | 第37页 |
2、分配适当比例的群众决定权 | 第37-38页 |
3、提高考核主体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 第38-39页 |
(二) 考核指标方面:把民生建设列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指标 | 第39页 |
(三) 考核程序方面:通过公开透明实现群众全程参与监督 | 第39-40页 |
(四) 考核结果运用方面:将民意作为政绩评价和晋升的重要考量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