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17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腐败与反腐败 | 第17-24页 |
一、 腐败的含义与特性 | 第17-20页 |
(一) 腐败的含义 | 第17-19页 |
(二) 反腐败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二、 省部级官员腐败的危害性 | 第20-22页 |
(一) 省部级官员在《公务员法》中的地位 | 第20页 |
(二) 省部级官员的腐败恶果 | 第20-22页 |
三、 法律与政策并举: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新特征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腐败实证分析 | 第24-34页 |
一、 十八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的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一) 资料说明 | 第24页 |
(二) 腐败官员基本信息 | 第24-28页 |
二、 十八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基本特点 | 第28-34页 |
(一) 双重身份的掩护 | 第28-30页 |
(二) 掌握重大项目的审批权 | 第30-31页 |
(三) 腐败窝案、串案明显 | 第31-32页 |
(四) 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对省部级干部双重身份的法律监督 | 第34-39页 |
一、 对人大代表监督的困境 | 第34-36页 |
(一) 对省部级人大代表选举的监督难题 | 第34-35页 |
(二) 人大代表和原选区的选民之间的联系制度不够健全 | 第35-36页 |
(三) 对人大代表的罢免条件不够明确 | 第36页 |
二、 对人大代表监督滞后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一) 法律法规对如何监督人大代表规定少 | 第36页 |
(二) 罢免权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 第36-37页 |
(三) 对人大代表的日常监督流于形式 | 第37页 |
三、 加强对人大代表监督的路径选择 | 第37-39页 |
(一) 完善对人大代表选举过程的监督 | 第37页 |
(二) 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 | 第37-38页 |
(三) 完善罢免制度,细化罢免程序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党内巡视制度的思考 | 第39-46页 |
一、 党内巡视制度的特性 | 第39-41页 |
(一) 党内巡视制度历史沿革 | 第39-40页 |
(二) 对省部级干部的一种特殊监督方式 | 第40-41页 |
二、 党内巡视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3页 |
(一) 巡视人员结构不够优化 | 第41页 |
(二) 巡视监督的主体、重点不够明确 | 第41-42页 |
(三) 巡视的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 | 第42页 |
(四)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巡视、轻整改的问题 | 第42页 |
(五) 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衔接需要进一步探索 | 第42-43页 |
三、 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43-46页 |
(一) 建立相对独立权威高效的巡视机构 | 第43页 |
(二) 优化人员结构 | 第43页 |
(三) 拓展巡视深度,以务实深入的作风了解情况和查找问题 | 第43-44页 |
(四) 注重巡视成果转化,建立巡视工作责任制 | 第44页 |
(五) 建立党内巡视工作的长效机制,避免巡视的运动主义倾向 | 第44页 |
(六) 巡视制度应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双规”的法理反思 | 第46-53页 |
一、 “双规”的由来及作用 | 第46-47页 |
(一) “双规”的由来 | 第46-47页 |
(二) “双规”的作用 | 第47页 |
二、 “双规”在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47-49页 |
(一)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部门超越权限 | 第47-48页 |
(二) “双规”对象扩大化 | 第48-49页 |
(三) “双规”期限的任意延长 | 第49页 |
(四) “双规”后果任意性 | 第49页 |
三、 完善“双规”的法律思考 | 第49-53页 |
(一) “双规”法律依据 | 第50页 |
(二) 贯彻“无错推定”原则 | 第50-51页 |
(三) 禁止超越权限和期限,禁止适用对象扩大化 | 第51页 |
(四) “双规”后果 | 第51页 |
(五) 法律救济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官员腐败与异地审判 | 第53-57页 |
一、 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根据 | 第53-55页 |
二、 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存在的问题 | 第55页 |
(一) 指定异地审判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 | 第55页 |
(二) 异地审判耗费较大的司法成本 | 第55页 |
三、 完善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建议 | 第55-57页 |
(一) 实现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的制度化 | 第55-56页 |
(二) 增加对省部级官员腐败犯罪案件属人管辖的规定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统计(2012.11.14-2014.4.17)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