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图目录第12-13页
表目录第13-14页
绪论第14-28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一、 研究背景第15-16页
  二、 研究目的第16页
  三、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三节 研究综述第17-22页
  一、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7-18页
  二、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8-22页
 第四节 本文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线路图第22-23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23-28页
  一、 文献研究方法第23页
  二、 数据的定量分析第23-24页
  三、 问卷访谈调查法第24-28页
第一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养老方式的影响第28-35页
 第一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第28-30页
 第二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第30-33页
  一、 老年人口基数大第30页
  二、 老龄化速度发展快第30页
  三、 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速度增幅明显第30-31页
  四、 老龄化表现出区域异质性第31-32页
  五、 未富先老第32-33页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第33-35页
  一、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第33页
  二、 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第33-34页
  三、 代际互助关系面临困境第34-35页
第二章 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分析和外国养老模式经验借鉴第35-43页
 第一节 家庭养老模式第35-36页
  一、 家庭养老模式现状第35-36页
  二、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第36页
 第二节 社区养老模式第36-38页
  一、 社区养老现状第37页
  二、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第37-38页
 第三节 机构养老模式第38-39页
  一、 机构养老现状第38页
  二、 机构养老模式的优劣分析第38-39页
 第四节 外国养老的经验借鉴第39-43页
  一、 美国的居家养老援助模式第39-40页
  二、 新加坡的养老模式第40-41页
  三、 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第41-42页
  四、 日本的家庭--社区共同服务模式第42-43页
第三章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和养老模式现状分析第43-50页
 第一节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情况第43-47页
  一、 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第43-44页
  二、 南京市老年人口的变化特征第44-47页
 第二节 南京市养老模式现状分析第47-50页
  一、 家庭养老仍是主流第47页
  二、 机构养老发展迅速第47-48页
  三、 社区养老不断推进第48-49页
  四、 养老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不断加强第49-50页
第四章 南京市若干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50-57页
 第一节 南京市若干养老模式分别存在的问题——以社区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举例第50-53页
  一、 南京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第50-51页
  二、 南京市机构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第51-53页
 第二节 南京若干养老服务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3-57页
  一、 政府对于养老资金缺乏宏观管理和规划,财政投入不够第53页
  二、 政府对城市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第53-54页
  三、 城市养老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素质偏低第54-55页
  四、 过于片面依靠某一单个的养老服务模式第55-56页
  五、 城市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第56-57页
第五章 完善南京市若干养老服务的建议及其新探第57-65页
 第一节 完善南京市若干养老服务的建议第57-61页
  一、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提高财政投入第57-58页
  二、 完善城市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养老设施建设多元化发展第58页
  三、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专业服务队伍第58-59页
  四、 整合资源,建构扎实的养老资源和服务体系第59-60页
  五、 健全社会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城市养老服务提供法律支持第60-61页
 第二节 构建南京市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及其新探第61-65页
  一、 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第61-62页
  二、 探索南京市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第62-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附录第73-77页
 一、 南京市老人基本养老状况调查问卷第73-76页
 二、 对社区居家老人的访谈提纲第76-77页
 三、 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的访谈提纲第77页
 四、 已发表论文和学术成就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反腐败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以十八大以来落马省部级官员为分析对象
下一篇: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