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5-26页 |
一、 课题创新点 | 第2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我国“三公”消费不当的典型案列分析 | 第26-31页 |
第一节 “三公”消费不当的典型案例 | 第26-28页 |
一、 泰州官员“求饶门”事件 | 第26-27页 |
二、 青海官员“警车门”事件 | 第27页 |
三、 陕西榆林公务用车超标事件 | 第27-28页 |
四、 无锡街道干部“公款游”事件 | 第28页 |
第二节 “三公”消费不当案例的消极影响 | 第28-31页 |
一、 浪费财政经费 | 第28-29页 |
二、 降低政府公信力 | 第29页 |
三、 败坏社会风气 | 第29-30页 |
四、 容易滋生“三公”腐败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三公”消费控制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第一节 “三公”消费控制是腐败治理的应有之义 | 第31-32页 |
一、 腐败治理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31-32页 |
二、 “三公”消费不当必然产生腐败 | 第32页 |
三、 “三公”消费控制能有效遏制腐败 | 第32页 |
第二节 “三公”消费控制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第32-34页 |
一、 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前提和基础 | 第33页 |
二、 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 | 第33页 |
三、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三公”消费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我国“三公”消费概况 | 第34-38页 |
一、 “三公”消费的相关政策颁布 | 第34-37页 |
二、 “八项规定”以来“三公”消费的控制实效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三公”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8-42页 |
一、 财政资金挥霍浪费巨大 | 第38-39页 |
二、 “三公”消费公开形式主义 | 第39-40页 |
三、 公务招待频率高规格大 | 第40-41页 |
四、 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置现象严重 | 第41-42页 |
五、 因公出国(境)名目多花费大 | 第42页 |
第三节 我国“三公”消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2-46页 |
一、 “三公”消费控制主体不明确 | 第43页 |
二、 “三公”消费控制依据不完善 | 第43-44页 |
三、 “三公”消费控制执行不力 | 第44-45页 |
四、 “三公”消费控制的监督不健全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国(境)外对“三公”控制的经验借鉴 | 第46-52页 |
第一节 国(境)外控制“三公”经费的经验 | 第46-49页 |
一、 美国的阳光法案 | 第46-47页 |
二、 俄罗斯的公务招待审批程序 | 第47页 |
三、 德国的公务用车管理 | 第47-48页 |
四、 西欧的媒体监督 | 第48页 |
五、 日本的民间行政观察员监督 | 第48-49页 |
六、 香港严苛的财政预算 | 第49页 |
第二节 国(境)外“三公”消费控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2页 |
一、 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 | 第49-50页 |
二、 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 | 第50页 |
三、 加强社会监督 | 第50-51页 |
四、 细化财政预算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三公”消费控制机制的有效路径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完善“三公”消费控制的规章制度 | 第52-55页 |
一、 制定“三公”消费的具体标准 | 第52-53页 |
二、 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 | 第53页 |
三、 健全“三公”消费的财政预算制度 | 第53-54页 |
四、 建立“三公”消费的问责制度 | 第54-55页 |
五、 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 | 第55页 |
第二节 明确“三公”消费控制主体的职能定位 | 第55-57页 |
一、 突出各级政府在“三公”消费控制中的角色定位 | 第55-56页 |
二、 厘清各级纪委在“三公”消费控制中的职能要求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加强“三公”消费控制的执行实效 | 第57-59页 |
一、 推进“三公”消费的透明公开 | 第57页 |
二、 设立专门的“三公”消费控制机构 | 第57-58页 |
三、 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全程监控“三公”消费 | 第58-59页 |
四、 加强公务员的行政自律 | 第59页 |
第四节 健全“三公”消费控制的监督环节 | 第59-63页 |
一、 加强人大的法定监督作用 | 第59-60页 |
二、 发挥党的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 | 第60-61页 |
三、 强化政府审计监察力度 | 第61页 |
四、 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参与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