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当代中国青年本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9页
  一、问题缘起:扑朔迷离的“青年”第13-16页
  二、青年本质在青年理论和青年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第16-18页
  三、青年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价值第18-19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第19-26页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第19-22页
  二、理论基础与理论借鉴第22-26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第26-33页
  一、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第27-29页
  二、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29-30页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30-31页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31-33页
第二章 人的本质与青年本质第33-49页
 第一节 本质是事物本质属性的统一体第33-42页
  一、本质的哲学考察第33-36页
  二、本质的逻辑学分析第36-42页
 第二节 人的本质由类本质和社会本质共同构成第42-45页
  一、马克思在批判中建立人的本质理论第42-44页
  二、人的本质是类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第44-45页
 第三节 人的本质理论为青年本质研究提供基础和方法第45-49页
  一、青年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第46-47页
  二、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联系中认识青年本质第47页
  三、在人生不同阶段比较中揭示青年本质第47-49页
第三章 青年本质的构成、机制与特点第49-62页
 第一节 青年本质的含义与构成第49-53页
  一、青年本质是青年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第49-50页
  二、青年本质是青年内在的特殊矛盾和稳定联系第50-51页
  三、青年本质是代群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第51-52页
  四、青年本质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52-53页
 第二节 青年本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第53-57页
  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作用第54-55页
  二、政治的作用第55-56页
  三、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作用第56页
  四、家庭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第56-57页
 第三节 青年本质的特点第57-62页
  一、青年本质的发展性第57-60页
  二、青年本质的多样性第60页
  三、青年本质的实践性第60-62页
第四章 当代中国青年本质发展的背景和条件第62-84页
 第一节 青年本质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第62-74页
  一、中国青年的形成第63-65页
  二、中国青年的当代境遇第65-69页
  三、中国青年社会的形成第69-74页
 第二节 青年本质发展的主体认知和实践背景第74-84页
  一、当代中国的青年主体意识第74-76页
  二、当代中国的青年空间第76-79页
  三、当代中国的青年参与第79-84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青年实践本质:向成人过渡的相对新生代第84-103页
 第一节 青年是相对新生代第84-88页
  一、青年的强成长性第84-86页
  二、青年的趋成熟性第86-88页
 第二节 青年的目标是社会化过渡第88-94页
  一、青年过渡的目标和任务第89-91页
  二、青年过渡的条件和动因第91-94页
 第三节 青年过渡社会条件的变化第94-98页
  一、工业社会及以前的青年过渡第94-96页
  二、社会转型中青年过渡影响因素的变化第96-98页
 第四节 当代中国青年过渡的发展变化第98-103页
  一、社会规范参照系的多元化第98-99页
  二、青年过渡系统的发展变化第99-100页
  三、当代中国青年过渡的新特点第100-103页
第六章 当代中国青年结构本质:追寻同一性的尖锐矛盾体第103-124页
 第一节 青年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第103-109页
  一、人的矛盾普遍性与青年矛盾的特殊性第103-105页
  二、青年矛盾的构成与具体体现第105-109页
 第二节 寻求同一性是青年矛盾运动的根本方向第109-113页
  一、青年生物成熟与社会成熟的协调第110-111页
  二、青年自我意识的统一第111页
  三、青年内在需要与社会供给的平衡第111-112页
  四、青年个体目的与社会意义的融合第112-113页
 第三节 青年矛盾同一体的性质与功能第113-119页
  一、青年个体成长的原动力第113-116页
  二、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第116-118页
  三、文化传承创新的反哺功能第118-119页
 第四节 当代中国青年结构本质的发展第119-124页
  一、当代中国青年内在矛盾的新变化第119-121页
  二、当代中国青年自我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新变化第121-122页
  三、当代中国青年代际矛盾关系的新变化第122-124页
第七章 当代中国青年功能本质:求新思变的建设力量第124-142页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发展规律第124-126页
  一、生命体发展的同化与异化矛盾运动第124-126页
  二、青年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分化第126页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的思维发展路线第126-131页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辩证否定律第127页
  二、青年思维方式的变化和特点第127-129页
  三、活跃思维是创新创造的优势条件第129-131页
 第三节 青年文化的“反叛”现象分析第131-135页
  一、“叛逆的青春期”第131-132页
  二、“愤青”第132-134页
  三、“摇滚”与“街舞”第134-135页
 第四节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第135-142页
  一、否定品质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第135-136页
  二、建设的目的与求新思变的“抗争”手段第136-138页
  三、青年是现实力量和未来力量的统一第138-142页
第八章 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关系本质:渐近中心的社会先锋第142-166页
 第一节 青年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第142-147页
  一、青年边缘化的内涵与实质第142-145页
  二、边缘化是青年的多方面状态第145-147页
 第二节 青年边缘化现象典型分析第147-151页
  一、“农民工 2.0”第148-150页
  二、“屌丝”第150-151页
 第三节 青年的向心性和先锋性第151-159页
  一、青年融入与社会排斥第151-154页
  二、社会吸纳与青年偏离第154-156页
  三、后喻文化时代青年的文化优势第156-159页
 第四节 当代中国青年边缘与先锋的新发展第159-166页
  一、边缘化的社会文化与心理溯源第159-161页
  二、当代中国青年的去边缘化考察第161-163页
  三、边缘与先锋交织并存的新特点第163-166页
第九章 当代中国青年本质的理论与实践启示第166-187页
 第一节 把握青年本质,深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的认识第166-171页
  一、对当代中国青年本质发展的整体描述第166-167页
  二、对当代中国青年深刻变化和高度分化的客观认识第167-169页
  三、对当代中国青年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第169-171页
 第二节 把握青年本质,引领中国青年运动正确方向第171-179页
  一、重视青年运动在青年过渡和青年参与中的重要作用第171-173页
  二、给青年以方向:坚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第173-174页
  三、给青年以信仰:促进青年意识形态认同第174-177页
  四、给青年以价值:实现青年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177-179页
 第三节 把握青年本质,推进青年发展制度创新和法治化建设第179-187页
  一、确立“青年为重”的战略思维第179-181页
  二、建立青年事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第181-184页
  三、把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纳入法治建设轨道第184-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7页
致谢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确定性容忍度对决策偏好的影响
下一篇:水稻OsRboh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与遗传转化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