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心理契约的概述 | 第17-23页 |
| ·心理契约的科学阐述 | 第17-20页 |
| ·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 ·心理契约的本质特征 | 第18-19页 |
| ·心理契约的主要功能 | 第19-20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科学阐述 | 第20-23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特征 | 第21-23页 |
| 第3章 心理契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 | 第23-29页 |
| ·心理契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3页 |
| ·公平理论 | 第23-24页 |
| ·需要理论 | 第24-25页 |
| ·心理契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 第25-29页 |
| ·受教育者树立辨证的需要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26页 |
| ·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6-27页 |
|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需要 | 第27-29页 |
|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 第29-36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29-31页 |
| ·背景因素 | 第29页 |
| ·环境因素 | 第29页 |
| ·情感因素 | 第29-30页 |
| ·沟通因素 | 第30页 |
| ·素质因素 | 第30-31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形成 | 第31-33页 |
| ·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 第31-32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 第32-33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履行 | 第33-36页 |
| ·受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履行 | 第33-34页 |
| ·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契约的履行 | 第34-36页 |
| 第5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第36-45页 |
| ·立足于受教育者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第36-40页 |
| ·调整心理期望,达成愿景共识 | 第36-37页 |
| ·纠正不合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自身需要 | 第37-38页 |
| ·提升认知水平,保证自我的健康发展 | 第38-39页 |
| ·注重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 第39-40页 |
| ·立足于教育者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 第40-45页 |
| ·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 | 第40-41页 |
| ·以“激励”提升心理契约 | 第41-42页 |
| ·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 | 第42-43页 |
| ·构建和培育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