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 第10页 |
·人、建筑、环境—“矛盾加剧” | 第10-11页 |
·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树屋热”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树屋(Tree House) | 第13页 |
·生态建筑(Eco‐Architecture) | 第13-14页 |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 第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研究的整体框架 | 第22-23页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23-24页 |
第2章 国内外树屋案例解析 | 第24-38页 |
·世界树屋案例分析 | 第24-29页 |
·树屋酒店 | 第24-26页 |
·私人树屋 | 第26-28页 |
·儿童树屋 | 第28-29页 |
·树屋景区 | 第29页 |
·世界树屋分类研究 | 第29-34页 |
·建筑造型 | 第30页 |
·建筑功能 | 第30-32页 |
·结构构造 | 第32页 |
·承重方式 | 第32-33页 |
·建造方式 | 第33-34页 |
·“树屋”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第34-37页 |
·理念应用 | 第34-35页 |
·造型应用 | 第35-36页 |
·结构应用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第3章 树屋空间构成设计研究 | 第38-58页 |
·树屋的空间活动需求与动机 | 第38-39页 |
·活动需求 | 第38页 |
·活动动机 | 第38-39页 |
·树屋的空间构成要素 | 第39-40页 |
·物质要素 | 第39页 |
·行为要素 | 第39-40页 |
·树屋的空间结构形态 | 第40-44页 |
·点状空间结构 | 第40-41页 |
·线状行为路线 | 第41-43页 |
·面状环境空间 | 第43-44页 |
·树屋的空间特性研究 | 第44-45页 |
·系统性 | 第44页 |
·地域性 | 第44页 |
·生态性 | 第44-45页 |
·树屋的空间设计研究 | 第45-55页 |
·整体性设计 | 第45-47页 |
·地域性设计 | 第47-51页 |
·人性化设计 | 第51-54页 |
·艺术化设计 | 第54页 |
·生态化设计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4章 南京江宁谷里大塘金生态树屋设计实践 | 第58-98页 |
·生态建筑观 | 第58-59页 |
·新的自然生态观 | 第58页 |
·整体生态系统观 | 第58页 |
·生态树屋系统观 | 第58-59页 |
·生态树屋设计理念 | 第59页 |
·树屋生态设计方法 | 第59-69页 |
·普通设计与生态设计比较 | 第59-60页 |
·生态树屋场地选址分析 | 第60-62页 |
·生态树屋场地设计分析 | 第62-63页 |
·生态树屋气候适应性设计分析 | 第63-64页 |
·生态树屋节能与能源利用分析 | 第64-67页 |
·生态树屋水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 第67页 |
·生态树屋节材与材料循环利用分析 | 第67-68页 |
·生态树屋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 第68-69页 |
·生态树屋设计评价指标 | 第69-70页 |
·生态树屋设计实践 | 第70-96页 |
·项目缘起 | 第70-72页 |
·项目概况 | 第72-75页 |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75-76页 |
·生态选址 | 第76-77页 |
·生态场地布局设计 | 第77-79页 |
·总平面布局设计 | 第79-80页 |
·生态景观设计 | 第80-82页 |
·生态树屋单体设计 | 第82-89页 |
·防火与防护设计 | 第89-91页 |
·生态设计策略 | 第91-94页 |
·建造方式 | 第94-95页 |
·运营管理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本章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创新点 | 第99页 |
·后续研究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