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基于粘弹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的研究背景第8-10页
   ·填缝料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0-12页
     ·行车荷载第10页
     ·温度荷载第10-11页
     ·接缝尺寸第11-12页
   ·填缝料的试验研究第12-13页
     ·材料常规性试验第12页
     ·粘弹性力学试验第12-13页
   ·填缝料力学性能研究方法第13-16页
     ·基于弹性的力学性能研究第13-15页
     ·基于粘弹性的力学性能研究第15-16页
   ·问题提出与本文研究内容第16-19页
     ·问题提出第16-17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接缝填缝料粘弹性能试验与分析第19-32页
   ·试验材料第19-20页
   ·试验加载方案第20-22页
   ·试验温度条件确定第22-23页
   ·试件的制备与固化第23-24页
     ·试件的成型第23-24页
     ·试件的固化第24页
   ·应变扫描和应力松弛试验第24-25页
   ·试验结果分析第25-30页
     ·填缝料的线粘弹性范围的确定第25-26页
     ·应力松弛试验结果分析第26-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填缝料的粘弹模型第32-49页
   ·高聚物粘弹性的应力松弛力学模型第32-35页
     ·线性粘弹性模型第32-33页
     ·Maxwell 模型第33-34页
     ·Maxwell-Weichert 模型第34-35页
   ·ANSYS 有限元软件的粘弹模型第35-38页
     ·ANSYS 的粘弹模块介绍第35-37页
     ·参数输入形式第37-38页
   ·填缝料粘弹力学模型第38-48页
     ·数据曲线拟合第39-44页
     ·回归系数第44-47页
     ·其他温度材料参数的推导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第49-85页
   ·温度计算工况的确定第49-51页
     ·温度实测数据分析第49-50页
     ·计算工况第50-51页
   ·填缝料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第51-56页
     ·地基模型第51-52页
     ·弹性地基板理论第52-53页
     ·接触界面理论第53-54页
     ·填缝料的有限元结构模型第54-56页
     ·有限元结构模型验证第56页
   ·水泥面板温度分布第56-57页
   ·填缝料在温度作用下的受力特性第57-83页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第57-73页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73-83页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第85-114页
   ·行车荷载类型第85-86页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第86-106页
     ·相邻面板的位移差第87-88页
     ·填缝料各时刻的受力状态第88-96页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第96-106页
   ·在行车反复作用下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106-111页
     ·冬季低温第106-107页
     ·夏季低温第107-109页
     ·冬季高温第109-110页
     ·夏季高温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第六章 在温度和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分析第114-133页
   ·计算工况第114页
   ·冬季负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第114-122页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第114-115页
     ·填缝料的受力状态第115-117页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分析第117-119页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119-122页
   ·夏季负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第122-124页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第122页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122-124页
   ·冬季正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第124-126页
     ·接缝宽度变化值第124-125页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125-126页
   ·夏季正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第126-129页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第126-127页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第127-129页
   ·探讨填缝料的破坏机理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6页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33-135页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个人简介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膨胀岩隧道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围岩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湿热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湿度迁移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