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湿热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湿度迁移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5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22页
     ·花岗岩残积土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湿度迁移的理论研究第12-15页
     ·湿度迁移规律研究现状第15-22页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22-25页
     ·问题的提出第22-23页
     ·研究目标第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工程特性第25-51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物质成分第25-27页
     ·矿物成分第25-26页
     ·化学成分第26页
     ·物化特性第26-27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物理特性第27-30页
     ·颗粒分析试验第27-28页
     ·比重试验第28页
     ·界限含水率试验第28页
     ·击实试验第28-30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土-水分特征曲线第30-34页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第30-32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吸力与含水量关系第32-34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水分运动参数第34-40页
     ·土体水分扩散率第34-37页
     ·饱和导水率第37-38页
     ·非饱和导水率第38-40页
   ·花岗岩残积填土的热特性参数第40-43页
     ·比热容第40-41页
     ·热导率第41-42页
     ·热扩散率第42-43页
   ·含水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的影响第43-49页
     ·试验方法第43-44页
     ·变形与强度特性第44-48页
     ·吸力强度与饱和度的关系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毛细作用下路堤湿度迁移研究第51-72页
   ·毛细特性第51-52页
     ·表面张力第51-52页
     ·水膜表面的力学平衡条件第52页
   ·毛细水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2-55页
     ·土的类型第53页
     ·土的粒度第53页
     ·矿物成分第53-54页
     ·化学成分与浓度第54页
     ·含水量第54页
     ·密实度第54页
     ·温度第54-55页
   ·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毛细水上升研究第55-70页
     ·室内毛细水上升试验第55-63页
     ·路堤毛细水上升数值模拟第63-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降雨作用下路堤湿度迁移研究第72-90页
   ·降雨入渗理论第72-73页
   ·降雨入渗数学模型与求解第73-79页
     ·一维模型第73页
     ·二维模型第73-79页
   ·室内降雨入渗土柱试验第79-81页
     ·试验设计第79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9-81页
   ·降雨作用下路堤水分迁移数值模拟第81-88页
     ·一维降雨垂直入渗第81-83页
     ·二维降雨入渗模拟第83-88页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福建花岗岩残积土路堤温度场特征研究第90-116页
   ·传热学理论基础第90-92页
     ·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第90-91页
     ·导热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第91-92页
   ·路堤温度场影响因素第92-100页
     ·土质特性第92-93页
     ·外界环境第93-98页
     ·路面结构类型第98-100页
   ·室内一维土柱试验温度动态观测与分析第100-102页
     ·试验研究与观测分析第100-101页
     ·数值计算对比验证第101-102页
   ·福建自然环境下路堤温度场二维数值模拟第102-114页
     ·福建自然气候边界条件第102-108页
     ·计算参数第108页
     ·非稳态导热差分方程第108-109页
     ·路基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数值模拟第109-113页
     ·路基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3-114页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温湿耦合条件下路堤湿度迁移分析第116-140页
   ·温湿耦合数学模型第116-117页
   ·路堤水热参数确定第117-120页
     ·考虑温度影响的导水率第117-118页
     ·考虑温度影响的水分扩散率第118-119页
     ·热湿扩散系数DT 确定第119-120页
   ·降雨-毛细耦合模型第120-126页
     ·初始条件与边界第120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20-126页
   ·温度-毛细耦合分析第126-132页
     ·计算模型与边值条件第126页
     ·计算步骤第126-127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27-129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129-132页
   ·温度-降雨-毛细耦合分析第132-139页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第132-133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133-139页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0-143页
   ·结论第140-141页
   ·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个人简介第14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4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粘弹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
下一篇:钢腹板—混凝土组合拱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