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1 引言 | 第18-3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健康长寿:社会发展的共同夙愿 | 第18页 |
·乡村长寿: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造化 | 第18-19页 |
·健康威胁:人居环境面临的难题 | 第19页 |
·双向视角: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优化探讨 | 第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现实背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重视人类健康与乡村人居环境 | 第19-20页 |
·理论背景:可供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 第20-21页 |
·政策背景:可持续发展与健康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 | 第21-23页 |
·研究动态 | 第23-30页 |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评述 | 第23-26页 |
·乡村长寿现象研究评述 | 第26-3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6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31-33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2 人居环境视角下中国乡村长寿现象的解读 | 第36-51页 |
·长寿地区 | 第36-38页 |
·区域长寿现象 | 第36-37页 |
·中国长寿之乡 | 第37-38页 |
·乡村长寿现象 | 第38-41页 |
·乡村长寿现象的涵义 | 第38页 |
·中国大陆的乡村长寿现象 | 第38-40页 |
·乡村长寿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40-41页 |
·钟祥乡村长寿现象的时空谱系 | 第41-49页 |
·案例区概况 | 第41-43页 |
·钟祥长寿现象的历史演化 | 第43-45页 |
·钟祥长寿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51-57页 |
·人居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假设 | 第51-52页 |
·研究步骤与方法 | 第52页 |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第52-55页 |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52-53页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53-54页 |
·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 第54-55页 |
·乡村长寿水平综合评价 | 第55页 |
·乡村长寿现象与乡村人居环境相关性的空间分异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乡村长寿现象与自然生态环境 | 第57-73页 |
·气候因素 | 第57-64页 |
·气候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气候与乡村长寿现象 | 第59-60页 |
·乡村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研究 | 第60-64页 |
·地貌因素 | 第64-66页 |
·地貌因素的影响 | 第64-65页 |
·地貌环境与乡村长寿现象 | 第65-66页 |
·水文因素 | 第66-69页 |
·水文因素的影响 | 第66-67页 |
·水文环境与乡村长寿现象 | 第67-69页 |
·生物因素 | 第69-72页 |
·生物品种的多样性 | 第69-70页 |
·生物品质的优良性 | 第70页 |
·生态结构的复杂性 | 第70-71页 |
·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文社会环境 | 第73-88页 |
·乡村经济 | 第73-76页 |
·经济发展 | 第73-75页 |
·产业结构 | 第75-76页 |
·乡村社会 | 第76-80页 |
·社会意识 | 第76-78页 |
·社会空间 | 第78-79页 |
·社会政策环境 | 第79-80页 |
·文化风俗 | 第80-83页 |
·历史文化 | 第80-81页 |
·长寿文化 | 第81-82页 |
·风水文化 | 第82-83页 |
·生活习惯 | 第83-86页 |
·起居习惯 | 第84页 |
·饮食习惯 | 第84-85页 |
·劳动习惯 | 第85页 |
·业余爱好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工居住环境 | 第88-102页 |
·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工居住环境的实证研究 | 第88-91页 |
·选择指标原则 | 第88页 |
·乡村人工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8-89页 |
·问卷设计 | 第89页 |
·问卷发放 | 第89-91页 |
·乡村人工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方法 | 第91-94页 |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91-92页 |
·建立评价集 | 第92页 |
·确定指标评价矩阵 | 第92-93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93页 |
·评价结果简析 | 第93-94页 |
·影响健康长寿的人工居住环境微观分析 | 第94-101页 |
·环境安全 | 第94-95页 |
·房屋质量 | 第95-98页 |
·社会服务设施 | 第98-100页 |
·基础设施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7 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导向 | 第102-115页 |
·自然生态环境 | 第102-103页 |
·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 | 第102页 |
·科学改造不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102-103页 |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第103页 |
·人文社会环境 | 第103-109页 |
·乡村经济发展 | 第104-106页 |
·社会空间发展 | 第106-107页 |
·文化风俗发展 | 第107-108页 |
·社区居家模式 | 第108-109页 |
·人工居住环境 | 第109-113页 |
·居住空间发展 | 第109-111页 |
·乡村住宅发展 | 第111-113页 |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8 健康长寿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选择 | 第115-132页 |
·当代乡村人居环境的发展症结 | 第115-119页 |
·乡村环境质量的退化 | 第115-116页 |
·乡村的人文社会环境建设不全而 | 第116-118页 |
·乡村人工居住环境建设滞后 | 第118-119页 |
·人居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119-121页 |
·保持协调的人地关系 | 第119页 |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 第119-120页 |
·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 | 第120页 |
·相对集中的布局建设 | 第120-121页 |
·传承健康长寿文化 | 第121页 |
·乡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选择 | 第121-130页 |
·自然生态环境优化 | 第121-123页 |
·人文社会环境优化 | 第123-125页 |
·人工居住环境优化 | 第125-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2-13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2-13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6页 |
附录1 | 第146-148页 |
附录2 | 第148-149页 |
附录3 | 第149-1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