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标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7页 |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39页 |
·世界英语理论及其发展 | 第20-27页 |
·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世界英语变体 | 第20-23页 |
·模糊变体间界限的世界英语模式 | 第23-25页 |
·以英语水平为核心的世界英语模式 | 第25-27页 |
·相关术语及概念 | 第27-30页 |
·世界英语理论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 第30-39页 |
·现行二语习得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新旧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 | 第32-34页 |
·世界英语与标准 | 第34-35页 |
·世界英语框架下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 | 第35-39页 |
第三章 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综述 | 第39-74页 |
·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特点研究 | 第39-61页 |
·内圈国家英语变体口音研究综述 | 第39-49页 |
·外圈和扩展圈国家英语变体口音研究 | 第49-51页 |
·中国英语变体口音研究综述 | 第51-61页 |
·可理解性研究综述 | 第61-74页 |
·可理解性概念研究 | 第62-63页 |
·可理解性的测量方法 | 第63-64页 |
·影响可理解性的变量研究 | 第64-66页 |
·世界英语可理解性的实证研究 | 第66-70页 |
·可理解性与英语语音教学 | 第70-72页 |
·可理解性的概括性研究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74-82页 |
·研究问题 | 第74页 |
·研究对象 | 第74-75页 |
·说话者 | 第74页 |
·听话者 | 第74-75页 |
·研究工具 | 第75-78页 |
·测试 | 第75-76页 |
·问卷调查 | 第76-77页 |
·可理解性评分 | 第77-78页 |
·研究设计 | 第78-81页 |
·先导研究 | 第78-80页 |
·分析方法 | 第80-81页 |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82-125页 |
·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总体水平和特点 | 第82-87页 |
·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总体水平分析 | 第82-84页 |
·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特点分析 | 第84-87页 |
·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主要问题 | 第87-101页 |
·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音素问题分析 | 第87-99页 |
·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超音素问题分析 | 第99-100页 |
·影响我国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其他问题分析 | 第100-101页 |
·影响我国各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音素分析 | 第101-125页 |
·影响我国各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音素分析 | 第101-123页 |
·影响我国各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发音的国际可理解性的音素的共性和个性特点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对中国高校大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启示 | 第125-137页 |
·大学英语语音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25-126页 |
·英语作为国际语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语音教学 | 第126-134页 |
·大学英语语音的教学目标是可理解性 | 第126-129页 |
·以可理解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模式 | 第129-133页 |
·可理解性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 | 第133-134页 |
·对中国大学英语语音教师发展的启示 | 第134-137页 |
·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地位及自信心的提高 | 第134-135页 |
·中国大学英语语音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7-141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 | 第138-139页 |
·理论贡献与创新 | 第138-139页 |
·实践意义及创新 | 第139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9页 |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附录一 | 第154-155页 |
附录二 | 第155-156页 |
附录三 | 第156-157页 |
附录四 | 第157-160页 |
附录五 | 第160-161页 |
附录六 | 第161-163页 |
附录七 | 第163-164页 |
附录八 | 第164-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