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财政分权理论与我国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16-22页 |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主要流派 | 第16-18页 |
(一) 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分权理论 | 第16-17页 |
(二) 奥茨的分权理论 | 第17页 |
(三) 财权分权理论的新发展 | 第17-18页 |
二、我国财政分权的基本体制构架 | 第18-22页 |
(一) 财政分权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 第18-19页 |
(二) 财政分权与政府的规模设置 | 第19-20页 |
(三) 财政分权与政府职能的配置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现状及其改革 | 第22-31页 |
一、我国地方财政运行体制的变迁 | 第22-24页 |
(一) 统收统支,分级管理的阶段 | 第22页 |
(二) 包干财政的阶段 | 第22-23页 |
(三) 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 | 第23页 |
(四) 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第23-24页 |
二、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 不健全的财政运行体制 | 第25-26页 |
(二) 许多县级财政面临困境 | 第26-28页 |
三、“省直管县”的试行 | 第28-29页 |
(一) 先扩权再直管的湖北模式 | 第28页 |
(二) 稳妥渐进的安徽模式 | 第28-29页 |
(三) 注重制度创新的吉林模式 | 第29页 |
(四) “样本对比”的山东模式 | 第29页 |
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省直管县”对潍坊市财政的影响 | 第31-38页 |
一、实行“省直管县”以前潍坊市财政状况 | 第31-33页 |
(一) “省直管县”改革以前潍坊市财政体制 | 第31-32页 |
(二) “省直管县”改革以前潍坊市财政运行状况 | 第32-33页 |
二、实行“省直管县”以来潍坊市财政状况 | 第33-36页 |
(一) 实行“省直管县”后潍坊市财政体制的变化 | 第33-34页 |
(二) 实行“省直管县”以来潍坊市财政的运行状况 | 第34-36页 |
三、当前潍坊市面临的财政问题 | 第36-38页 |
(一) “市管县”行政体制的人事权与“省管县”财政体制财权相冲突 | 第36页 |
(二) 市级不保证省管县试点县的既得利益 | 第36-37页 |
(三) 影响区域内中心城市的培育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优化潍坊市财政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 第38-47页 |
一、完善地方财政运行机制 | 第38-43页 |
(一) 走活“让”字棋——科学调整现行分税制分享比例,对地方财政能力较弱的地区实行让利 | 第38-39页 |
(二) 走活“分”字棋——科学划分地方财权与事权,使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与承担的事权相一致 | 第39-40页 |
(三) 走活“补”字棋——科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欠发达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 | 第40-42页 |
(四):走活“减”字棋——科学化解地方政府历史性债务,努力降低地方财政运行风险和压力 | 第42-43页 |
二、进行分税体制改革,确定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 第43-44页 |
(一) 合理划分税权 | 第43页 |
(二) 合理划分税种 | 第43页 |
(三) 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 | 第43-44页 |
三、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 第44-45页 |
(一) 合理划分各级收支 | 第44页 |
(二) 转移支付及所得税返还 | 第44页 |
(三) 财政结算制度 | 第44-45页 |
四、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5-47页 |
(一) 一般性的转移支付 | 第45页 |
(二) 专项的转移支付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